曾宪奎: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

曾宪奎: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以经济转型升级为导向

基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特征,有两个紧迫任务需要完成,即稳定经济增长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稳定经济增长,主要是阻止GDP增长率持续下滑的现象,实现“十三五”期间每年GDP增长6.5%左右的目标。由于我国目前人均GDP尚不足8000美元,经济发展的潜在空间依然较大,同时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决定了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存在着“东方不亮西方亮”效应,稳定经济增长的目标实现难度不大。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由于很难在短期内看到相应的政策效果,并且在以往需求侧管理措施的实际操作中这一目标也常常被忽略。因此,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应以经济转型升级为导向。

1.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的经济转型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劳动力数量开始出现下降、各项资源能源限制不断增强、环境约束日趋强化,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支撑因素正不断弱化,传统的发展路径已经难以为继。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新常态强调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对我国未来较长时期经济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而无论是经济结构优化,还是发展动力转换,都需要提高创新特别是自主技术创新的能力来实现。当前,尽管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我国自主技术创新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整体技术落后、关键技术领域尚未取得突破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依然是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以创新为关键要素的企业核心竞争力,逐渐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层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2.“三去一降一补”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目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行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主要是针对我国在供给侧存在的突出问题而提出的综合性解决措施。其中,一部分属于在发展过程中逐步累积的突出问题,如产能过剩问题和房地产库存问题。事实上,产能过剩不是一个新问题,在以前的调控政策中,也曾经出台过淘汰落后产能等一些措施,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整体来看,相关的政策措施并没有真正解决过剩产能问题,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状况反而持续恶化。而另外一部分则属于对企业生产销售行为有重要影响的措施,如降成本和补短板。降成本的背景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和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导致部分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面临着较困难的经营困境。毫无疑问,降成本将有利于缓解企业经营的困境,促进供给效率的提升。而补短板所包括的内容比较丰富,其中就包括支持企业技术和设备改造、加快技术、产品的创新等内容。可以看出,“三去一降一补”已经将转型升级及促进技术创新的相关内容包含其中。

从政策实施的角度看,先解决迫在眉睫的突出问题,然后逐步深化改革的相关举措,不断提升改革的效果,是一个理性的选择。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有望长期持续,与需求侧管理一并构成完善的调控体系,共同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顺利推进。因此,从中长期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遵循经济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以技术创新为导向,将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作为核心目标。

3.以技术创新为导向,是与不断升级的需求相匹配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提高,消费需求档次的不断提升是一个普遍规律。具体来说,从注重消费的数量、满足基本功能式需要的需求将向个性化、独特化、多样化的需求转变,相应地要求企业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向柔性化生产转变。这一转变就需要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一方面,产品品质的提升,需要企业在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取得突破。当前阶段,我国很多产品的品质不高,主要原因在于企业不掌握核心技术,只是追求以低成本为核心的竞争战略,较低的利润迫使企业不断在降低成本上下功夫,结果往往降低了产品质量和相关服务水平,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体验。

另一方面,独特化、个性化的需求满足,依赖于企业生产技术及组织方面的创新。要彻底实现个性化生产,并将其成本降低到合理限度,就需要依赖于企业广泛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相关技术。例如,引起广泛关注的德国工业4.0,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重组工业生产体系,通过利用最新的互联网、物联网以及机器人技术,实现个性化生产。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