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梅新育:认清国家安全形势 筑牢国家安全防线(4)

但是,现在的情况发生了一定变化。倒不是说人民币不再面临投机性货币攻击的压力,而是说现在人民币汇率面临压力考验的程度和1997、1998年不可同日而语,和上世纪80年代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为什么?因为从那时候到现在,中国的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规模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长期国际收支顺差阶段;二是在本世纪初,我国成为了第一外汇储备大国,储备规模遥遥领先其他国家,我国外汇储备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一个国家所能积累的最大一笔外汇储备资产。这就意味着,投机者要对人民币汇率发动投机性货币攻击的难度要大多了。

为什么遭受投机性货币攻击一直是我国非常严峻的环境呢?从鸦片战争之前20年左右,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国际收支特别是经常项目收支,逆差是常态,平衡和顺差的情况是少见的。那么,人民币汇率面临贬值压力,也是一种常态。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到现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经常项目收支、资本项目收支出现双顺差状态,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基本格局还将维持。投机者要攻击一个国际收支持续逆差的国家容易得手,要攻击一个国际收支持续顺差且积累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一笔外汇储备的国家的货币汇率,难度很大。所以,别看这两年媒体炒得凶,但相对而言,在金融市场稳定方面,投机性货币攻击的威胁性、严重性处于下降状态。这是我们此前几十年努力奋斗的成果。

但是,一个方面,来自外部的投机性货币攻击的压力相对下降;另一方面,国内资产振荡的经济安全挑战压力在相对上升。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随着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所占份额不断提升,中国金融市场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分量、地位不断扩大、不断上升,中国国内资产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和振荡也日益凸显,从这两年国内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变动的压力,我们可以就看出来。这是金融市场稳定方面挑战的一个新特征,即:投机性货币攻击分量相对下降,国内市场振荡挑战分量相对上升。

二是粮食、重要原料、能源供应的保障。其一是粮食的供应保障。传统上是要保障粮食基本自给,但这些年我们的主粮作物产量一直在增长,进口肉类也都在增长,在可预见的未来中,我相信我们的粮食和肉类的进口数量还会持续增长,且增长幅度较大。那么,这带来的一个情况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粮食自给率可能会有所下降。如何保障我国国内粮食供给,这是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其二是重要原料的供应保障。这个问题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凸显的。在90年代之前,中国在国际原料贸易方面一直是原料净出口国,也就是说我们的原材料、能源等初级产品的出口多于进口,那个时候我们是初级产品的净出口国,但是从90年代开始,我们的初级产品贸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初级产品的净出口国变成了初级产品的净进口国,而且差额越来越大。到90年代后期,我们在很多初级产品上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进口国,进口数量越来越多,占全世界进口的份额越来越大。这种进口的增长表现突出到了什么地步呢?以煤炭为例。煤炭是我国资源丰富的能源初级产品。第一,我国是全世界煤炭储量最丰富的国家。第二,我国是全世界煤炭产量最大的国家,每年煤炭的产量占全世界将近一半。然而,我国每年煤炭消费量占全世界的一半还多。本世纪初以来,在煤炭产量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煤炭进口量也在持续高速增长。前几年,我国一年进口的煤炭总量达到三亿吨。三亿吨是个什么概念呢?相当于全世界每年煤炭国际贸易总量的三分之一。至于其他的重要原料,像铁矿石、石油、天然气、铜矿等,我们早就是全世界最大的进口国,而且进口数量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保障粮食、重要原料和能源的供应这方面在经济安全中所占的分量正日益突出。

有些人可能不太理解,我们干嘛要进口这么多粮食、这么多原料、这么多能源。我们不是可以产这么多煤,也可以产这么多粮食吗?问题是这样的。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市场不是上游的初级产品产业,上游的初级产品产业在我国经济中所占份额是非常小的。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初级产品的下游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也只能建立在现代制造业的基础之上。但是,我们国内原料以及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供应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一是供应数量有欠缺,品质方面的欠缺更大。比如铁矿石,我们的钢铁产量占全世界钢铁产量的一半还多,但我国国内铁矿石储量不是特别多,且品位很低。我们进口的三大矿——巴西的淡水河谷以及澳洲的力拓、必和必拓的铁矿石含铁量都是60%多的,印度铁矿石含铁量也有55%到60%。但我国国内的铁矿石一般含铁量有20%多,含铁量达到30%的只有海南一个铁矿,而且这个铁矿的储量不是很大。我们的所有产业都在一个开放的国际市场上进行开放的竞争,如果我们的原料一味强求用国内的原料来供应,考虑到国内原料成本高、品质差,就会影响下游制造业的竞争力,长时间下来,我们的下游制造业怎么活呢?中国制造业还能持续发展吗?所以,在和平时代,为了保障国民经济竞争力,我们必须充分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提升、锻造整个国民经济的竞争力;而在发生不可预测的大的变化的时候,我们又需要有能力保证我们的粮食、主要原料和能源供应。这就是对我们的经济安全重要的挑战。

外部销售市场的确保。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大国,出口部门创造了上亿人的就业岗位。如果我们不能确保外部销售市场,那么会对我们的经济安全、国内就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对其他产业部门也会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这是我们传统经济安全挑战的三个方面新特征。

我们在保障经济安全方面,要注意避免陷阱误区。保障经济安全不是安全系数越高越好。第一,不追求不合理的目标;第二,不为解决较小的问题而去制造更大的问题。比如,强求战时也能保障现在粮食和食品的消费目标,我认为这个就是不合理的。因为怎么能够要求战争时候的食品消费和歌舞升平、经济繁荣时候的食品消费是一样多、有一样的结构呢?那是不合理的。同样,现在我们是石油、天然气第一大进口大国。我们进口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好多是用于制造出口产品,还有其他原料的进口也是这样的。那么,我们在战时是不是要保障这么多的原料和能源呢?我认为那也是不合理的。因为真正到了战争的时候,我们肯定不会有这么多的出口。这就是我们不追求不合理的目标。

不追求不合理的目标,我们不能指望中欧铁路替代海运,我们要适度推进中国铁路的发展,但不能够指望替代海运,因为从运量和运输成本来说,二者是不能比的。中欧铁路现在一年的运输量是四万多个集装箱,按照外贸主力船型计算,也就是六船的量;如果按照外贸大船运载量计算,也就是两船多的量。我们现在外贸的50%是走海运,因为海运的运量和运输成本竞争力无可比拟。中欧铁路只能作为外贸海运的一个辅助手段,是不可能替代海运的。

应对政治安全工作新挑战,首先要明确中国核心利益是如何界定的。只有界定好中国核心利益,我们才能知道政治安全追求的目标。在2011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里,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核心利益有以下六项: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而且对于中国这种独立自主的大国而言,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在这六项核心利益中占据提纲挈领的地位,因为只有做到自身内部不乱,才有能力保证另外五项核心利益。在中国历史上,即使外敌入侵得手,关键原因也是中国内部出了大问题。因此,我们引申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保障国家政治安全,重心在于国内。堡垒常常从内部攻破。单纯外部军事侵略对于今日的中国来说已经很难得手,但侵蚀、分化中国内部更有可能使中国不战自乱,进而使中国的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经济社会发展等核心利益化为泡影。我们看看前苏联下场,就不难理解了。

想要讲的还很多,时间关系,今天的这堂课到此为止。谢谢大家,也欢迎各位观众各位朋友在课后与我进行交流,谢谢各位。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凌洁校对:王莹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