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举行。此次高峰论坛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多来最高规格的论坛活动,也是2017年中国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对推动国际和地区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引起了国内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这一倡议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果?接下来又如何进一步展开?企业如何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作用?围绕这些问题,本报特邀请相关部委、智库、企业家进行“三方会谈”。
主持人 王翠娟
学习时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已有三年多时间,在这期间,我们取得了非常多的成果。请您概述一下这些成果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欧晓理: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到2014年写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正式成为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时间虽然不长,但其影响和建设成效远超预期。
从国内来看,在这短短的三年时间里,我国研究制定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规划,发布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作出了顶层设计,绘制了宏伟蓝图;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与许多国家开展了战略对接,达成了许多共识;国内各方面对“一带一路”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热情持续高涨,一系列探索和实践有序展开,一些重要专项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进展。目前国内,领导小组牵头抓总,办公室统筹协调,地方部门分工负责,以企业为主体的推进工作机制已经形成。
从国际来看,“一带一路”倡议一提出,就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一些国家的积极响应。由于“一带一路”巨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再加上国内各方面的努力,截至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表达了希望参与这一进程的意愿,中国已经跟40多个国家签署了5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的相关协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之后,预计这一数字还会实现一个大的跃升。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国际产能合作为“双核心”,中老铁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启动实施,与沿线30多个国家开展了机制化的国际产能合作,沿线50多个国外产业园区建设顺利,中白工业园、泰国罗劳工业园等国外园区加快发展,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张非常亮丽的名片。同时,一些人文交流、民间交往等也在同步开展,可以说“一带一路”的“势”已然成形。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去年11月17日,联合国大会做出决议,提出欢迎“一带一路”等国际经济合作倡议,呼吁国际社会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安全保障。4个月后,也就是今年的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又做出一项决议,提出要支持“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这些都说明“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
总书记讲三年成绩“远超预期”,的确是这样。最开始在做这一规划时,我们也曾对其发展做过一些预判、预估,认为五年后可能会取得比较多的共识,但目前三年多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共识。现在看来,当初我们保守了。现在“一带一路”建设已经从初期的“摸着石头过河”,逐步过渡到基本框架更加清晰、工作方式更加明确、合作共识更加广泛、建设成果更加丰富以及“朋友圈”不断扩充的新阶段。在取得这么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头脑的清醒,要看到下一步工作推进的难度,我曾讲过一句话,“低垂的果实已经摘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工作的难度比之前肯定会加大。这需要我们更加努力,要有战略定力,按照顶层设计的蓝图,一张蓝图干到底,用钉钉子的精神,把各项工作做好。
赵可金:“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来,取得了巨大进展,成果超出预期。具体来说,主要取得了三个方面的进展:
一是完成了顶层设计。2015年底,中国对“一带一路”的顶层设计大致完成,“一带一路”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工作进入常态化。二是逐步明确了重点方向、重点区域、重点国别和重点项目。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落地的过程中,中国明确了六条经济走廊的建设方向,东南亚地区、中东欧地区成为中国重点推进的区域,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缅甸、希腊、捷克等国家也成为中国重点合作的区域。中巴经济走廊、中俄黑瞎子岛国际自由岛、雅万高铁、泛亚铁路、匈塞铁路以及若干境外产业园区等应当是重点建设项目。三是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双边和多边对话。为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接和互联互通,中国与40多个国家进行了广泛的对话讨论,签署了共建协议,与之相关的智库对话和民间交流更是如火如荼,“一带一路”倡议更是在联合国、G20、APEC、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等众多多边场合被反复提及,成为国际社会热烈讨论的议题,在客观上也推动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举办。
李跃平: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2014年正式成为国家战略后,2014年的APEC峰会、2016年的G20峰会以及即将召开的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均围绕这一战略而展开,其影响力势如破竹。按最初规划,“一带一路”建设涉及65个国家和地区,但现在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而且中国与相关国家的投资和贸易也呈上涨趋势。
学习时报:我们一直强调,“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由一国或者几国来主导,而是所有的国家都享有同等的发展机遇,目标是实现联动发展,合作共赢。为实现这一目标,您认为应着力解决好哪些主要问题?
欧晓理:虽然中国是“一带一路”的首倡者,但建设成果惠及各国。因为共建“一带一路”是所有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平等相待、共同参与的合作,是秉持丝路精神,追求互利共赢和优势互补的合作,是各国共商共建共享,共同打造合作治理新体系的合作。
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就必须坚持“三共”原则,即共商、共建、共享。
共商解决的是“怎么建”的问题。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过程中,中国强调要与相关国家的国家战略、发展愿景、总体规划等进行对接,寻求最大公约数,照顾相关国家的利益和关切。需特别强调的是,我们不附加任何条件,讲平等合作,讲互利共赢,“先做朋友,后谈生意”。这与有的国家附带民主、人权等他们自认为“政治正确”的做法是不一样的。我们强调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国家治理模式的选择。
共建解决的是“谁来建”的问题。我们强调要在更宽领域、更广范围、更高水平进行合作,坚持共同建设,利益、责任、命运系于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且我们还强调第三方合作的重要性,积极推动与域外国家发挥各自优势,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第三方合作。
共享解决的是“为谁建”的问题。“一带一路”建设当然有中国的利益,但中国的利益同相关国家的利益是捆在一起的。我们希望“一带一路”建设是各国互利共赢的平台,而不是地缘战略的工具。“一带一路”建设有八大合作领域,其中最重要的两项就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投资合作,形象地说就是“两轮驱动”,以之来带动其他领域合作的开展。沿线国家欠发达的国情,决定了其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的共同诉求,因此,这两项合作恰好契合了这一诉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