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钉钉子精神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3)

用钉钉子精神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3)

李跃平:政府、企业、社会力量和智库等四种力量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主体。

政府的主要作用和任务有:一是在国家层面做好公共外交。二是构建合作机制。沿线国家的国情千差万别,需求千变万化,必须针对各国情况精准化、差异化地做好规划,建立合作机制。三是构建政策体系,形成“一带一路”倡议落地的制度保障。

企业的作用和任务。企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力量,是这一战略实施的先锋队和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冲锋队。中国企业必须以自己的建设能力、技术能力、制造能力、价格定位、相对的标准规则、相对的资本实力等优势,为国际市场提供优质产品,为国际社会提供可靠的公共产品。

社会力量主要指能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正能量的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尤其是海外华人华侨,他们不但可以弥补我们的人才短板,还可以利用他们“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广泛整合国别政治、经济资源。

智库的作用和任务主要在于:一是形成学术共识。“一带一路”建设是国家战略,学术理论的作用首先在于阐释其理论意义,进而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二是促成民众共识,认识到“一带一路”实质上是全球利益共享的战略。三是推动科学决策。智库不能制定政策,但能影响决策,会以其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影响决策的正确性和精准性。

学习时报:企业是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主体,在参与国家的投资与建设中作用十分巨大。但中资企业在这一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该如何保障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欧晓理:企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体,各类企业已经在“一带一路”建设上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政府要为他们参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在接下来的“一带一路”建设中,我们还需着重解决企业在相关项目上的竞争问题。在这方面,国外很多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在日本,如果有日本企业已经参与了该项目,其他企业就会自动回避。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行业协会等机构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现在国内已经有一些企业在开展建立联盟等相关的探索,来减少中资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接下来,需积极培育第三方力量,保障企业有序开展相关项目的建设。

赵可金:推动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制度创新是关键。

一是包容式互联互通。作为一个包容性的开放平台,“一带一路”制度互联互通可以通过设立自由贸易区、经济开发区、跨境合作区等多种形式,建立一些实行新制度办法的“制度特区”来实现制度性互联互通。

二是嵌入式互联互通。与包容性互联互通强调“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不同,嵌入式互联互通更强调在现有的制度体系内嵌入新功能系统,所有的制度框架、具体规范和管理人员都不做任何变化,不改变现有制度的基础,而是在现有制度体系内嵌入一种新的制度功能,尝试采取“老人新角色”的办法,在一些新增的问题上设置新制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铁路管理体系中,可以不动摇原有的制度体系和管理队伍,但在跨境列车这一个议题上实行特殊的新制度规定,探索一站式通关的管理体系。这种做法在没有触动原有制度的前提下,探索实施了新制度规定,也是解决互联互通的一个办法。

李跃平: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与矛盾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企业之间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恶性竞争的现象。二是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的经济活动往往是点对点的,不是编队出海,缺少符合有关国别需求的系统布局和产业链的整体协同。

因此,为使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我们应实现制度的转变,核心就是要形成企业自组织、自协调、自协同的组织体系,也就是各企业间应形成具有共同目标和共同价值观的战略联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交易和创新的激励机制,基本原则应是市场导向、企业运作、政府推动、过程监管。

对此,我有三项建议:一是将参与战略联盟运作的情况纳入国有企业业绩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力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说,他们决定着企业联盟的成败。因此,根据各国有企业在战略联盟运行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来进行业绩考核评价,就能够形成激励和约束。二是应加强组织规划的制定。规划要从高处着眼,达到重塑国际分工的目的;从实处着手,细分合作领域和需求,分行业制定规则,与合作投资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对接。三是建立项目信息供给机制。具体地说,就是建立重点区域和国别的项目信息收集、处理、集成和定期反馈机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