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李建民:“一带一路”与国际公共产品塑造

李建民图片

李建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点击查看完整报告

点击进入视频专辑

点击查看PPT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国内学术界、实业界乃至政府部门从地缘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多个角度,在理论和对策的层面对“一带一路”进行了解读分析。三年来,大家问的最多的问题恐怕就是“一带一路”到底是什么?如何界定“一带一路”的性质、定位和内涵?那么,我根据自己近年来的学习研究,从国际公共产品塑造角度来谈对“一带一路”的认识。

一、“一带一路”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最重要公共产品

2017年4月18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外交部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外媒体吹风会上介绍了即将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情况,并指出:“‘一带一路’是迄今为止中国为世界提供的最重要公共产品,它是中国首倡,但为各国所共享。”我们注意到,之前在多个场合,中国领导人和官方已经多次提及“一带一路”是国际公共产品。比如2015年3月23日,外交部部长王毅表示:“‘一带一路’构想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欢迎各国、国际组织、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和非政府组织都能参与到具体的合作中来。”

早在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蒙古国时提出了“搭车论”,并指出“中国愿意为包括蒙古国在内的周边国家提供共同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 搭快车也好, 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之后,在2014年上海合作组织杜尚别峰会上, 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了“搭车论”。此时提出“搭车论”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对近年来西方政客和学者无端指责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是“免费搭车者”的言论,进行有力回击;二是从国际政治意义上宣示,中国已准备更加积极地向国际社会提供国际公共产品。

责任编辑:王莹校对:赵苇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