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核心要义(2)

建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核心要义(2)

打造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基础和细胞。没有面向当代中国发展现实逻辑和中国问题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就根本谈不上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当今,我们较为缺乏的,就是学术界和理论界还没有完全从学理性、通识性、公约性上打造出用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我们要以当代中国的现实生活为源泉,真正克服“有生活没概念”的现象,解决这一迫切而重要的问题。

突出学理支撑。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决定因素,就是要真正构建起具有原创性、标识性的我们中国自己的核心理论。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构建“理论中的中国”,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总结、提炼、升华出一系列面向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和问题且反映中国道路的中国理论,尤其是中国的核心理论。尽管对当代中国的核心理论一时还难以概括出来,但基本上可以围绕着“以人民为中心”“国家治理现代化”“民族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来进行。

突出共识表达。话语只有具有通识性、通约性的表达,人们才能听得懂、易接纳、去认同。要善于针对不同对象进行话语转换,把别人听不懂的语言转换为听得懂的语言,把易引起误解的语言转换成清晰明白的语言,把只有自己才明白的语言转换成大家明白的语言,把过于复杂的语言转换成简洁明了的语言,把枯燥的“理论说教”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审美语言”,把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化为直观的生活逻辑。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政治性、学理性、大众性和世界性相结合,从实践中挖掘目标共识、思想共识、价值共识、表达共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话语体系上是坚持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国际化的典范,从中能挖掘和提炼出好的话语表述方式。

争取制度性话语权。话语体系的国际化水平决定其世界影响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破立结合,站在实现民族复兴且由大国迈向强国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勇于打破西方话语霸权,慧眼识破西方话语陷阱,善于应对西方话语暴力,厚植中国话语优势,有效占领了道义和舆论的制高点,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针对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提出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普世价值”运用的是主体性的思维方式和建构方式,强调的是一种形式的、抽象的普适性,目的在于强行要求他人接受其价值观和实现价值观的模式,维护西方的霸主地位;而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运用的则是主体间性的现代哲学思维方式和建构方式,它是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通过与他人平等对话最终获得一致性共识,并在实践上达至普惠目的,它强调的是内容的、具体的和实践上的普惠性。

(作者:韩庆祥 陈远章 单位: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