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顺利推进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进管党治党,提出党性修养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打铁还需自身硬”“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追求共产主义是党性的本质特征”等新思想新理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党性理论的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的强大理论武器。
“追求共产主义是党性的本质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强党性的本质特征”。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反复强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追求共产主义是共产党员的天经地义。讲党性就要讲共产主义,为共产主义奋斗是党性的本质特征,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特征。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朝着共产主义的方向努力。不脚踏实地完成当前的中心任务,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不坚持共产主义理想是党性不纯的表现,同样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
“革命理想高于天。”守住信仰高地,才能守住党纪底线。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党性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主义决不是‘土豆烧牛肉’那么简单,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但我们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认为那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就不去做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心怀共产主义理想、心有所寄,才能炼就“金刚不坏之身”,抵住诱惑,从沉湎于物质享受甚至低级趣味中解放出来。这是党性修养的制高点。一些干部之所以得“软骨病”,就是因为缺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钙”,逐渐失去精神动力,迷失前进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忘记共产主义理想,就容易成为功利主义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党性修养是守住信仰高地与守住底线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还首次提出了判断共产主义理想的四个“能否”标准。坚定理想信念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共产主义不是空中楼阁。针对有些党员耻言理想、躲避崇高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一切迷惘迟疑的观点,一切及时行乐的思想,一切贪图私利的行为,一切无所作为的作风,都是与此格格不入的。”这就使党性修养成为看得见、可操作、能效仿的有形标准,成为在言行举止中判断共产党人是否持有理想信念的一面镜子。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党性理论的发展。
“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
张闻天、刘少奇、任弼时从阶级性角度对党性作了大量论述,王稼祥代中央起草的《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则从反对分散主义、山头主义、宗派主义和组织上闹独立性的角度,对党性作了系统的论述。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些人把党性同阶级性等同起来,把党性同人民性割裂开来,对党性与人民性采取对立的态度,抽象讨论二者的关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和人民性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相统一的而不是相对立的,要把党性与人民性统一于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旗帜鲜明地指出:“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立场。”这一重要论述巧妙地处理了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共产党人无论是想问题、搞研究,还是作决策、办事情,都必须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而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强调人民立场是党性的根本立场,这一思想为党员干部从整体上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党性和人民性作为整体性的政治概念,是一致的而不是相互矛盾的。党性是就党的本质属性而言的,人民性是从全体人民而言的,二者统一于人民福祉和民族复兴。不能简单从某一级党组织、某一部分党员、某一个党员来理解党性,也不能简单从某一个阶层、某部分群众、某一个具体的人来理解人民性。党性来自阶级性和人民性,是阶级性和人民性最高、最集中的体现;坚持党性原则,就是坚持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原则。所以,“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的必然选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