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
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借鉴儒家修养的智慧和品格,首次系统论述了党性修养问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从党内政治文化的角度推进思想建党和文化强党,创造性地提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把党性教育上升到学科的角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性修养理论的新发展。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面对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的矛盾,是选择前者还是后者,关键靠党性和党纪。而党性的文化源泉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用“固本培元”“精神命脉”“魂”与“根”以及“炼就金刚不坏之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等富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语言,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性修养中的重要作用。他说:“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在党性教育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继承中国传统知行观,坚持知行合一,着力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努力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这些新论断是对毛泽东、刘少奇党性修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坚强的党性是成为高素质领导干部的首要条件”
重视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把党性摆在了更加重要而突出的位置,强调,“坚强的党性是成为高素质领导干部的首要条件”“一个人战胜不了自己,制度设计得再缜密,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作风问题上,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当干部。”“当官要当舞台上端端正正的官,当清官,不要当庸官贪官,被人戳脊梁骨。第一步走错了就不行。如果抱着当官谋利的想法,那做的一切事情都不会对。”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共产党员不能用等价交换原则渗透党性原则,绝不把商品交换那一套搬到党内政治生活中来。在政治原则上,党员干部要不讲任何价钱,不打任何折扣。在对待组织决定和任务安排上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同组织讨价还价。
讲党性要处理好自己与家人的关系。严于律己,既要严格要求自己,又要严格要求自己身边人、枕边人和自家人。这是检验党性强弱的重要试金石。
讲党性要处理好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党员要讲党性、不搞派性,不搞小圈子和非组织活动,不拉帮结派、结党营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把党组织等同于领导干部个人,对党尽忠不是对领导干部个人尽忠,党内不能搞人身依附关系。干部都是党的干部,不是哪个人的家臣。”
讲党性要处理好业务职责和党员职责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要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不能用职业标准代替党性标准,不能重视业务培养、忽视党性修养。“第一身份”和“第一职责”的新论断,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内涵,唤醒了部分党员的党性观念,推动了党的意识的新觉醒。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