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烫个发还要开介绍信!(2)

40年前,烫个发还要开介绍信!(2)

摘要:老顾客王绿纹回忆,当时,有烫发业务的全北京仅“四联”一家,自己代表单位在全市汇演中表演独唱,拿到了一纸介绍信,内容是:“今有我宣传队同志,因演出任务到贵店烫发,请予办理,此致敬礼。”去烫发才发现,变着法儿拿着介绍信的女同志特别多。

1970年代

烫发要开介绍信

正当“四联”办得风生水起之时,“文革”开始,象征“腐朽生活方式”的一切爱美活动受到冲击,更甭提讲究发型了。“四联”的镜子被糊上,烫发、化妆项目统统取消,操作规程和消毒措施废弛,收费标准降到4角,名字也先后改为“北京理发馆”“新风理发馆”。

1976年“文革”结束,这年年底,“四联”开始偷偷重启烫发。之所以“偷偷”,是因为动乱虽平,但禁忌尚在,穿鲜亮做头发依旧扎眼。初期,烫发只面向有形象需求的出国人员和文艺工作者,且要求单位开具介绍信。不过,烫是烫,还是不允许做大波浪,只能用小刷子给弄点花再扎起来。就算这样,托关系、走后门烫发的人还是络绎不绝。

老顾客王绿纹回忆,当时,有烫发业务的全北京仅“四联”一家,自己代表单位在全市汇演中表演独唱,拿到了一纸介绍信,内容是:“今有我宣传队同志,因演出任务到贵店烫发,请予办理,此致敬礼。”去烫发才发现,变着法儿拿着介绍信的女同志特别多。

又可以烫发了——“头上”发生的悄然变化,在中外媒体眼中,都是中国真正开放的信号之一。1978年12月8日,本报3版刊发“四联”翻修后改回名号,重新开业的消息:新张的“四联”安装了全套新式理发设备和空调设备,根据优质优价原则,恢复了1966年以前的价格标准。两年后,本报再访“四联”,文中(1980年10月20日,《北京日报》2版《理发行业的一家“冒尖”户》)记录:现在,这里的经营项目除电烫、冷烫、染发外,还增添了修眉、化妆和制作假发等。自实行利润提成以来,经济效果显著。1至9月份,全店营业额实现30万元,职工平均每月获得奖金在30元以上。

1984年,“四联”再次装修改造,并引进全套日本美容、美发设备。1985年春节,本报记者记录了“四联”美容厅从早到晚客满的场景,感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美容这个新兴事业正步入人们的生活。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