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国际> 正文

高志前:以科技创新支撑“一带一路”建设(8)

第三,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误读。

我们知道,老殖民主义是通过军事手段来掠地,占领其他国家,直接掠夺其他国家的自然资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国家不能再直接用传统的殖民方式了,所以就转向了新殖民主义,主要是通过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优势,继续把一些国家绑在自己的发展体系中,仍然形成欧美国家占便宜的这种国际分工体系。后来,美国不单单实行新殖民主义,还开始利用技术和军事的优势频频发动石油战争、货币战争,通过这种方式来掠夺财富。因此,当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时,很多人会说美国表面上为的是民主问题,而背后看重的则是当地的石油资源。

近些年,美国在全球建立TPP,又在南海不断挑事,实际上是面对崛起的中国而设立的新的战略包围圈。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前,中国的资本输出快速发展,当然那时候我们的资本输出主要还是面向比较友好的非洲国家,而欧美国家的一些新闻媒体和学者却不断地对中国向非洲的投资提出指责。

总体来说,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误读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贸易误读,指责中国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二是经济误读,认为中国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过剩产能、推销产品;三是政治误读,认为中国对外输出会像当年欧美国家一样建立殖民地,从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大有替代美国的野心。

对于这几种误读,比如关于中国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的这种误读,而实际上这是一种优势互补,并且这在贸易上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国有我国的优势产品,而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像非洲这样的国家,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资源。因此,互通有无进行贸易是非常正常的。而中国和其他欧美国家的区别在于,中国对于这些发展中国家并不是掠夺性地开采,不会附加任何经济与政治条件。所以说,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完全是互惠互利的,甚至可以说我们是通过这样一种双方合作来提升这些国家的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包括我国在沿线国家建厂、修路等等。所以,中国并不是像当年欧美国家那样,直接把其他国家的自然资源搬到自己国家。再比如,关于中国要替代美国的这种误读,美国一直担心中国继续扩大在全球的影响。对于中国的发展,美国人认为这是动了他们原有的既得利益。但我们认为,这是美国的误读。因为他们可能并没有真正理解中国的和平崛起以及在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方面互惠互利的思路。

对于化解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误读,我认为,我们除了用实际的案例去说服西方国家之外,科技先行也是非常有效的。实际上,我们并不是把一般的产品直接卖到相关国家,而是从创新能力、人力资源、高技术产品以及其他技术支持等方面,全方位的支持相关国家建立创新体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这样一来,科技在这些国家当中的形象和在“一带一路”中的地位及作用就截然不同了。所以说,科技不仅是关于双方合作的效益问题,还能很好地化解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误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既看到了“一带一路”对科技创新的需求,也看到了我国有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综合实力。在“一带一路”刚提出时,不仅是西方欧美国家,就连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对“一带一路”倡议心存疑虑,他们不知道中国在这一方面究竟能做得如何,他们也将信将疑。但是,通过4年来的实践,很多国家都认为不仅“一带一路”这个思路是可以接受的,甚至可以说是解决当前全球经济发展问题的一个可行的思路。可以看到,“一带一路”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因此这些国家的积极响应是有道理的。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赵苇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