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强:“一带一路”是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

李国强:“一带一路”是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

“一带一路”建设是当代人类发展史上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以推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为起点,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区域合作、共谋社会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的高度,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是当今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

“一带一路”倡议从2013年提出至今,习总书记在2016年4月29日中央政治局第31次集体学习、2016年8月17日“一带一路”工作座谈会和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峰会等多个重要场合,有多次重要讲话。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是对“一带一路”倡议最深刻的阐释,也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行动指南。深刻领会习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新思想,牢牢把握习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新思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新要求,是 “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

古代丝绸之路所凝练的丝路精神是“一带一路”的价值底蕴

习总书记指出:“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古代陆地丝绸之路经历了先秦萌发、秦汉形成、隋唐繁荣、宋元式微、明清衰落的发展过程,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经历了秦汉肇始,唐宋形成,元明清繁荣,清末渐趋衰落的历史演进。古代丝绸之路绵延两千多年的历史,浓缩了亚欧大陆历经18个世纪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变迁,见证了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流交融。在商品流通、经贸繁荣的同时,人文交流、科技互动、宗教传播贯穿始终,在商品互通有无、文化多元交汇、文明包容共存中,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人民共同谱写了史诗般的乐章,并凝练成“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伟大丝路精神,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举世无双的作用,对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与对话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先秦时期,古罗马进口的中国商品至少90%是丝绸,我国丝绸几经转手到了罗马,已是贵若黄金。阿赫门王朝时期,丝绸产品和生丝是伊朗与我国交易的大宗商品,伊朗人采用萨珊传统纺织方式进行再加工,赋予中国丝绸新的活力。

从2世纪开始,我国的铸铁技术在沿线国家持续得到推广和应用,对西方工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早在汉代,中原地区的种桑养蚕缫丝工艺传入西域,6世纪开始传入西方。公元3世纪至8世纪,我国古代造纸术陆续传入朝鲜、日本、中亚、北非和欧洲。8世纪末,阿拔斯王朝先后在巴格达、大马士革开办造纸厂,大马士革一度成为欧洲用纸主产地。不久,我国造纸技术传到埃及、摩洛哥。12世纪,西班牙、法国兴建造纸作坊,意大利、德国、英国等也紧步后尘,我国造纸术席卷了整个欧洲。

5世纪我国茶叶通过丝绸之路陆续传入东亚、南亚、中亚、西亚,明清时期风靡整个欧洲。茶叶交易使沿线国家贸易收入大幅增加,带动了沿线经济繁荣及相关行业的突飞猛进。茶叶改变了中世纪欧洲人的生活方式,茶叶贸易左右了中世纪欧洲的资本和经济体系。17世纪,我国瓷器大量输入中亚和欧洲,西方不仅掀起一股“中国热”,而且还掀起一场日用品革命,欧洲传统的生产、生活因此发生重大变化。

古代丝绸之路把中华、印度、埃及、巴比伦、伊斯兰等古代文明最广泛地联结起来,不同民族的文化、宗教、艺术百花争艳,相互浸染,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大交流大交融。

儒学于1世纪初传入朝鲜,5世纪传入日本,10世纪进入越南,明清之际往来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耶稣会士将其带入欧洲,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源于唐朝的律令体制沿丝路散播至东亚诸国,8—10世纪日本、朝鲜、越南纷纷引入我国的科举制。至17世纪,英、法、德等国效仿科举制建立了文官制度。科举制被西方人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此外,汉字、汉服、建筑等相继传播,对丝路沿线许多国家的文学艺术、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等产生重要影响。

公元前1世纪末佛教传遍西域各地,公元前2年大月氏使臣口授《浮屠经》,是佛教传入汉地的标志。佛教传入是外部文化第一次大规模输入我国,并迅速被我国本土文化改造和吸收,最终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印度佛教艺术,经过我国艺术家和民间工匠的再创造,形成富有浓郁中国特点的佛教艺术,感染了整个世界佛教。

651年,大食首次遣使至唐,伊斯兰教由此传入中原。从哈里发时代起,穆斯林在丝绸之路文化往来中,展现了伊斯兰文明在哲学、伦理学、逻辑学、建筑学、科学、医学和艺术领域的魅力,对我国多民族社会文化生活影响至深。

曾经活跃在丝路之上的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历史无法一一记录他们的名字,但仍然有不少文化使者名垂千古。627年,玄奘历时17年西行5万里,游历110余国,带回657部佛经,翻译经论75部,堪称继承印度正统佛教学说的集大成者。753年,六次东渡终获成功的鉴真,在日本弘传佛法,开创门派,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天平之甍”。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和商人马可·波罗经中东到达蒙古,历时四年多,于1275年到达元朝大都即今天的北京。他在我国游历17年后写下的《马可·波罗游记》,激起欧洲人对古老中国的热烈向往。14世纪初,阿拉伯伟大的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从非洲之角摩洛哥来到我国,开辟了中阿文化交流的新时代。1405年至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扬帆9万里,足迹遍及印度洋、阿拉伯海、红海和非洲东海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中华文明远播四海。

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不仅在于首次开辟了东西方大通道,实现了人类历史上东西方商品大流通、人员大交往、科技大传播、文化大交融,更在于和平合作的倡导,开放包容的心态,互学互鉴的浸染,互利共赢的理念,这一千锤百炼的价值底蕴,恰恰是丝绸之路充满活力的不竭之源。

“一带一路”倡议与古代陆海丝绸之路既存在差异,也有很多共性。我们既能从古代丝绸之路所积淀的经验中获取真知和养分,也能从古代丝绸之路所累积的教训中得到新知和感悟。“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复兴,更不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翻版,而是一次伟大的超越。它汲取的是古代丝绸之路文明的精髓,传承的是古代丝路文明的精神,致力于打造的是互利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未来,其内涵和外延都是古代丝绸之路所不可比拟的。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