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希楠:我们为什么能夺回战争主动权?(2)

魏希楠:我们为什么能夺回战争主动权?(2)

——中国抗战制胜之道分析与启示

灵活的战略战术是作战力量此消彼长的要诀

“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也没有真正掌握主动权。劣势而有准备之军,可以对敌发动出其不意的攻势,把优势者打败。”毛泽东认为,八路军、新四军人少武器差,“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戏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以灵活的战略战术消耗优势敌人的作战力量,积小胜为大胜,最终达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目的。

战略战术的灵活运用将战争的不确定性给予敌人,而给自己以尽可能大的确定性,用以争取战争优势和主动权。按照中共中央“向一切敌人占领区域挺进”的方针,八路军、新四军“敌进我进”,在日军后方实施战略展开,完成战略布局,先后建立了十几块根据地,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这就是实行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加上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相结合的一整套战略战术,使己方的弱点在斗争中逐步减少,作战力量在斗争中逐步增强,从而最终取得战争的主动地位。这就使中国抗战形成了内线外线相互支撑、正面敌后战略配合的有利态势。日军不得不放弃擅长的大兵团作战方式,以高度分散的配置来对付陌生的游击战争,从而顾此失彼、两面作战。

灵活的战略战术在于抓住敌人的弱点,展开有针对性的作战。未来战争,信息化程度高、联合程度高,作战样式、制胜机理已发生深刻变化。我与优势敌人的对决中,要更加注重作战的灵活性,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从而以我之强对彼之弱,避彼之强补我之弱。

广泛的人民战争是陷敌于汪洋大海之中的法宝

“革命的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中国共产党把动员和组织民众视为抗战的头等大事,强调“民力和军力相结合,将给日本帝国主义以致命的打击。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

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迅速挺进敌后,担负起开辟敌后战场,创建抗日根据地,在战略上配合正面友军作战;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铸就人民战争的铜墙铁壁,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逐步成为中国抗战的主力军,成为坚持持久抗战、夺取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力量。特别是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武装群众力量,激发人民群众的参战热情,采取“打磨盘”“翻边”“到敌后之敌后”“以进为进”等战术,开展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等斗争,并在实践中创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铁道游击战等战法,创新对敌斗争的方式方法,以此争取己方的主动权。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在战争中得到充分释放,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并汇聚起扭转战局的磅礴力量,最终使中国抗战渡过了最艰难的岁月,迎来了战略反攻。

独木孤单难成行,滴水集成汇海洋。今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找到能够动员汇聚全民族力量的契合点,尤其是在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方面,更需要弘扬军政军民团结的优良传统,汇聚起科技兴军的强大力量,抢占经济、科技、军事竞争制高点,从而夺取未来战争主动权。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