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圆明园:清帝起居、理政、游憩之地,几乎年年都有改建(2)

揭秘圆明园:清帝起居、理政、游憩之地,几乎年年都有改建(2)

改建频繁:并非是一成不变之园

郭黛姮告诉记者,圆明园的建设几乎年年都有,而且改建频繁。

这里曾是五代帝王起居、理政、游赏之所,更有大量皇族亲贵等出没其间,无论是使用中的损耗、天灾人祸的毁坏,还是主人使用需求的更改,都会导致拆、添、改建工程。

乾隆初期的杏花春馆(左)与乾隆中期的杏花春馆(右)的对比图。北京数字园明科技文化有限公司供图

对于这种变化,《圆明园内工则例》虽有记载,但仅靠文字难以了解其真正面貌;《圆明园四十景》只反映了1744年(乾隆九年)前后的景观,无法反映变迁的过程;样式房图档虽含有较丰富的改建信息,却有相当一部分未标明年代和所绘景区的名称。

为了摸清、理顺这些变迁,郭黛姮团队采用“总体史”的理念,从历史、人文、建筑技术、园林种植等各个方面深入挖掘史料,重新发掘圆明园的造园特点。

“圆明园的营造史贯穿了它自身历史的始终。它的丰富内涵不仅是横向地比较而言,还纵向地体现在自身的变化之中。”郭黛姮所说的这种“时移景异”,在某些景区尤为频繁。

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杏花春馆”,就经历了从一开始的田圃、村舍到后来添加规整殿宇庭院的变化。

从事圆明园变迁史研究的贺艳告诉记者,始建于康熙年间的“杏花春馆”,前身为赐园时期十二景中的“菜圃”,当时景区一派田野村落景象。到了乾隆初期,这里兴建了土地庙、六方亭、小城关,并改称“杏花春馆”。

更大的变化发生在乾隆二十年——改建“矮屋”为规整院落,增添春雨轩、涧壑余清、镜水斋等建筑。以往的野田村舍“杏花村”成了一处疏密有致的小园林,更名为“春雨轩”。

从“杏花村”到“杏花春馆”再到“春雨轩”这样的例子不止一处,有的景区如九洲清晏用6段历史分期中的120组时空单元,复原了一个四维时空的立体圆明园。

从堆积如山、未经梳理的原始史料中寻找联系,在大量的数据积累中厚积薄发,贺艳说,“如同一盘珍珠,被一根细线串联了起来”,最后才能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建筑形象。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