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赵弘:北京市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指南 ——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解读(8)

2.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北京“大城市病”产生的原因很多,除了城市功能过多带来人口过度集聚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北京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多年来“单中心”格局未能打破,城六区功能过度集中,集聚了全市60%的人口、70%的从业人员和70%的产业活动,而周边新城、新区发展相对滞后,使得北京综合承载力有限,“城市病”提前爆发。

从国际经验看,许多国际大都市在城市空间演进过程中,为解决城市规模扩大与城市运行效率的矛盾,纷纷将城市的某些功能分散布局到中心城外围的某些区域,形成所谓的“新城”“卫星城”“业务核都市”等,构建起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格局。比如,伦敦在1946年实施“新城运动”,先后建设了33个新城。东京于1958年开始分三个阶段规划建设了新宿、涩谷等7个副都心,并在周边建设了22个亚一个层次的“业务核都市”。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加快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将其作为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两项重大战略举措。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将共同打造北京新的“两翼”。同时,这是一个持久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久久为功,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做好前瞻性规划,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清楚了再行动。未来,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北京城市空间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报告明确提出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推动南北均衡、城乡一体、内外联动、区域协调,着力改变单中心聚集、“摊大饼”式发展模式。具体来说,优化北京城市空间布局,要着重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推动中心城区功能优化重组,强化政治中心空间与服务保障,努力形成优良的政务环境和人居环境,展现大国首都形象和城市魅力。

二是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形成多中心格局。积极借鉴伦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经验,科学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加强新城、新区建设,强化多点支撑,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多中心城市空间格局,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吸引中心城区功能转移。

三是加快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建设高水平城市副中心,示范带动非首都功能疏解,以市级机关搬迁为引领,创新管理体制,强化公共服务,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形成配套完善的城市综合功能,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四是全力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主动加强规划对接、政策对接、项目对接,全方位加强合作,雄安新区需要什么就支持什么,打造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共同形成北京新的“两翼”。

责任编辑:王莹校对:赵苇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