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丽:中国智库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建议(2)

王莉丽:中国智库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建议(2)

对策建议

宏观层面: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建设和智库理论建设。第一,中国智库必须建立适应自身发展模式的智库理论体系。智库作为一种极为特殊的社会组织,其政策研究直接影响着国家决策和社会思潮,如果智库自身的定位、功能、发展模式没有正确的理论框架所遵循,将会在智库泛化的道路上难以回头。第二,中国智库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决策咨询法律法规,把决策咨询纳入法定决策程序,实现专家咨询制度的法制化;第三,完善信息支持政策,增强决策公示和信息公开力度。使得政策研究者能够获得研究所需的准确信息与数据,这对于智库研究成果具有决定性影响。第四,进一步激发智库改革活力,落实国家智库政策,构建多元发展、互为补充的智库思想市场,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进行培养与规制。官方智库要充分发挥其渠道和信息优势,大学智库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

微观层面:全面完善智库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建设。首先,应借鉴欧美现代智库管理制度,建立稳定、高效的智库运行机制。智库不是一个组织会议的平台或者临时搭建的松散研究团队,智库是知识密集型组织,尤其需要以真正实体化的组织建构、稳定的管理团队、高效的运行机制来为知识创新提供机制保障。其次,要建立适应智库发展需求的职称考核、评定机制。职称评定是专家学者在各自机构和领域发展的基本生存需求和价值认可的体现,当前很多机构对智库学者从事政策研究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智库研究成果不能纳入职称考核、评定体系,这严重影响了中国智库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可持续性。再次,应建立专家咨询劳务报酬制度。政府除了从宏观上加强对智库的财政支持外,更要着力建设专家咨询劳务报酬制度,尊重专家学者的思想价值。最后,应全面推动智库旋转门机制。现代智库一方面可以为中国培养一批既有坚实学术基础、又有政府实践经验的高端政策人才,另一方面可以为现代知识分子参与政治治理提供一条制度化的通道。长久来看,可以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维护社会稳定。当前智库旋转严重不对称,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度通道不畅和行政级别的约束。建议国家为智库学者进入政府创建制度化通道,并在行政级别上不拘一格、唯才任职。

舆论引领与公共外交。第一,重视研究成果的选择性传播、有目的地进行议程设置和舆论引领。目前,我国智库在国内舆论传播网的构建层面,应该说已经做到了传播速度快、传播媒介多元,其薄弱点在于智库的思想力薄弱大大削减并制约了传播的效果。下一步要把重点放在选取有价值的思想成果,进行有目的的议程设置上,着眼于传播效果和舆论引领。第二,设立海外办公室,直接影响国外核心舆论场。我国智库应与世界各国智库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及交流机制,一方面有利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性问题的战略应对,另一方面将为国家大外交战略建立一条重要通道,通过与国外智库的交流与合作,影响国外智库,进而影响国外舆论和政策。具体地说,可效仿美国智库在海外广泛设立分支机构的运作模式,在我国的重要国际关系国设立中国智库的海外办公室,以此为基点,在当地国家和地区进行政策研究、思想交流与舆论传播。第三,加强智库新媒体的传播能力。首先应建设好自己的机构网站,运用互联网思维、全球视野,把智库网站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媒介。另外,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结合受众需求,不断调整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提升新媒体影响力作为提升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的突破口。

智库建设是百年大业,难以一蹴而就。我国智库建设,总体上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要把机制建设作为基石,把人才和思想创新作为核心,将舆论传播建立在高质量的思想成果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智库。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