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在全国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2)

李克强在全国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2)

二、坚持不懈推动“放管服”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更大突破

今年前5个月,我国经济运行保持稳中向好态势,从5月份最新经济数据看,各项指标相互比较匹配,保持了一季度向好的势头,值得倍加珍惜。但也要看到困难和挑战仍然存在。当前世界经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还很多,地缘政治风险上升,保护主义倾向抬头,一些发达国家拟推出大规模减税计划,大幅精简基础设施投资审批,国际竞争在加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把经济稳中向好的势头巩固住、发展好。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保持社会稳定的根本,是维护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石。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发展的硬道理更多体现在增进人民福祉上。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各项部署,把“放管服”等改革推向深入,该完成的要划上句号,形成不可逆的改革成果;长期的任务也要用阶段性的成效划上分号,更大程度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增强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放管服”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激发供给侧活力,提高供给侧质量,更好适应需求,这件事做好了,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实现今年主要目标任务,并长期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做好今年的“放管服”改革,要紧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针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做到五个“为”。

第一,为促进就业创业降门槛。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就业不仅是民生之本,也是经济发展之基。今年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高校毕业生有795万,中专毕业生500万,复转退役军人60多万,共计有1500多万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还有近百万去产能分流职工需要安置。如果不能实现充分就业,怎么能创造财富?怎么能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失业率将近20%,有的国家35岁以下青年的失业率甚至高达40%,成为引发社会动荡的不稳定因素。我们必须进一步采取措施营造促进就业创业的环境,继续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

要以进一步减证和推进“证照分离”为重点大幅放宽市场准入。简政放权进行到现在,应当说企业设立环节拿“照”的程序已大大简化了,但“照”后的各种“证”还是太多,办理起来关卡多、时间长,导致企业虽然成立了,却无法开展经营。“准入不准营”的问题,在很多领域存在,是当前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痛点”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务院已部署今年10月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对工商登记前后涉及的信息采集、记载公示和管理备查类的各种“证”,能整合的尽量整合、能简化的尽量简化,使“一照一码”成为企业走遍天下的唯一“身份证”。我前不久到河南开封调研时,他们已经实行了二十二证合一,这让我既感到高兴,又感到加快推进改革十分紧迫,因为这里面的一些证是同一个部门的不同司局发的,为什么不能精简呢?推进这方面的改革肯定会触及部门、司局、处室的利益,但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我们必须坚决去做。这个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还得实行“证照分离”改革。这方面上海自贸试验区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下一步要在更大范围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除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和公众健康等重大公共利益之外,把能分离的许可类的“证”都分离出去,分别予以取消或改为备案、告知承诺等管理方式,让企业在办理营业执照后能尽快开业经营。现在,我国每天新增1.5万户企业,活跃度接近70%。虽然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优胜劣汰是正常现象,但也要努力使大部分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充分发挥对就业的带动作用。

要全面推行清单管理制度。这是巩固和拓展“放管服”改革成效的制度保障。现在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已全部公布,初步效果是好的。但由于标准和规范不统一,各地清单长短、内容差别很大,谁来监督、谁来追责执行起来不明确,不少企业和群众反映看不懂、不了解,一些地方权力清单形式大于实际作用。针对这些问题,各地要继续对清单进行规范和完善。国务院部门的权力和责任清单要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加快制定出台,并向社会公开,把不该有的权力坚决拦在清单之外,任性用权要追究责任。今年还要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试点,压缩负面清单事项,提高透明度和市场准入的可预期性,为明年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创造条件。

这里要特别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支撑,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是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社会公平的重要渠道,也有利于引导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人通过努力奋斗实现自身价值。现在,“双创”理念和行动不仅在国内成为普遍共识,也得到国际社会认可。前不久,国务院批准再新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推动“双创”迈向更高层次和水平,这对“放管服”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推动在“双创”中实现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让更多小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让传统企业包括央企,通过生产、管理、分配和创新模式等变革焕发新活力。据统计,现在新成长企业,包括“双创”企业、小微企业以及大企业里的“双创”平台等,容纳的新增就业达95%以上。对方兴未艾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要善于倾听市场主体和群众的呼声,在实施放权松绑的同时,积极探索包容审慎监管,对于那些看得准、有发展前景的,要量身定制适当的监管模式,促进其规范健康成长;对一时看不准的,可以先观察一段时间,为新兴生产力成长打开更大空间。

第二,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担。这几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在简政、减税、降费等方面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本身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许多国家也纷纷推出放松管制、降低税负等举措,以增强本国企业的竞争力。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所在,必须保持一定的实体经济规模并加快转型升级。面对当前国际竞争激烈的新形势,我们要让中国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很重要的就是要加大减税降费的力度,把实体经济的成本切实降下来,让中国企业轻装上阵。

要全面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坚持依法治税,减少征税的自由裁量权,增加透明度,防止任性收税。现在有的地方征税和稽查处罚的自由裁量权、弹性空间太大,一些执法人员随意性比较大。要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让纳税人缴明白税、便捷税、公平税。要落实和完善全面推开营改增政策。简化增值税税率结构,今年由四档简化为三档,将原实行13%税率的行业改为实行11%的税率。还要落实好中小微企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持续释放更大减税效应。

要采取切实措施减少涉企收费。现在涉企收费主体较多、随意性大,收费项目五花八门,还有各种各样的乱摊派、乱罚款,不仅加重企业负担,也恶化了营商环境、影响企业投资信心。对此,必须重拳治理,坚决斩断“向企业乱伸的手”,决不允许把企业当成“唐僧肉”。国务院部门要带头治“费”,地方政府也要加大清费力度。继续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政府提供普遍公共服务和体现一般性管理职能的收费,财政供养事业单位的收费要全面纳入预算管理。要切实加强对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的监管,多措并举降低企业用能、用地、用网、物流、融资等各方面成本。现在有些行业协会商会依托部门职责和垄断地位,强制或变相强制企业入会缴费,有的收费畸高。对行业协会商会、各类中介机构收费项目要全面清理整顿,不合理的要取消,保留的要降低收费标准。

上周国务院常务会议又讨论通过了新的降费措施,截至目前,今年已出台的减税降费措施可以使企业全年减负超过1万亿元。各地区各部门要不折不扣抓好落实,让企业真正得到实惠。要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全面推开涉企收费公示制,国务院主管部门要在7月1日前向社会公布中央和地方政府性基金及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中央和地方政府定价的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清单也必须在年内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做到“阳光收费”。抓紧建立全国收费目录清单“一张网”,实行动态化管理,清单之外一律不得收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拒绝缴纳。要加大审计、督查力度,对各类乱收费行为要抓典型,公开曝光、严厉惩处。我们宁肯政府过紧日子,也要让人民群众过好日子。

第三,为激发有效投资拓空间。推动发展不能过度依赖投资,但保持有效投资合理增长是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支撑。当前有效投资增速放缓,尤其是民间投资,今年以来虽有所回升,但增长仍较缓慢,这会影响经济发展后劲。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今年出现了负增长,要引起高度重视。必须破除制约投资的各种羁绊,提振国内外投资者信心。

下决心彻底打破各种互为前置的审批怪圈。当前许多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存在明显“短板”,经济发展中不平衡的矛盾凸显,这些领域需求增长很快,有很大的投资空间,既是政府“补短板”投资的重点,也是包括民间投资在内的社会投资的重要增长点。但现在不少领域,比如健康养老、医疗康复、技术培训、文化体育等,还存在进入门槛高、审批多、手续繁等问题,而且许多审批事项互为前置,部门之间相互“踢皮球”,陷入“鸡生蛋、蛋生鸡”的怪圈,挫伤了投资者特别是民间投资者的积极性,制约了供给能力增长。比较典型的是在设立养老机构方面,要加快制定具体办法,为企业解开这个“连环套”。特别要针对社会服务业市场准入前置条件,抓紧调查研究,拿出切实有效措施。

着力推动压减工业产品生产许可有大的突破。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关键支撑。目前看,生产经营领域许可证多、涉及部门多,这在工业上最为突出。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目录经过多次改革精简,已从高峰时期的487类减少到目前的60大类,但大类套小类、小类套单元、单元套品种,据统计还有近千个品种。除了有大量的生产许可证,还有产品登记证、批准文号、规范条件等,虽无许可之名,却行许可之实。有的饲料企业反映,在取得饲料生产许可证以后,每生产一种饲料还要单独申请批准文号,在配方、商标、产品代号、商品名称等任何方面稍作调整就要重新申请新的批号。有些产品政府部门不仅管到品种,还审到工艺、批到配方,企业要支付专家评审费、检测费等多种费用。品种、工艺、配方是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不断调整、改进、创新的,很多还涉及商业秘密,凭什么去批?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改变。除涉及安全、环保事项外,凡是技术工艺成熟、通过市场机制和事中事后监管能保证质量安全的产品,一律取消生产许可;对与消费者生活密切相关、通过认证能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律转为认证。对管理目的相同或类似的不同部门许可事项,要加快清理合并。今年要再压减50%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目前有的地方正在试点推进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分类改革,将几百种工业产品的生产许可证暂停一批、“先证后核”一批,取得积极成效,促进了当地制造业的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产品认证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市场效率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也是国际通行管理办法。要坚决治理认证乱象,清理、整合、规范现有认证事项和收费,加快推进认证机构与政府部门彻底脱钩,尽快实现认证结果的互认通用。

要不断完善利用外资政策。目前我国的外商投资项目95%以上已由核准改为备案管理,但仍有不少国外企业反映,外商投资的企业准入设立时间比国内企业要长,外贸通关时间与国际先进水平比也还有很大的差距。北京市等一些地方已经实行了外资企业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单一窗口、单一表格”受理,这种做法很好。我们要按照推进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进一步放宽一些领域的准入限制,落实外商投资项目实行备案管理的开放、便利措施,使我国继续成为全球投资的热土。

第四,为公平营商创条件。这几年,我国营商环境纵向比已有不少改善,但横向比,根据世界银行排名,中国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仍排第78位,不仅落后于发达经济体,甚至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现在有些省份逐项对标世界银行评价指标,提出深化“放管服”改革、改善营商环境的措施。各地都应该这么做,既要积极抓项目建设,更要着力抓环境建设,由过去追求优惠政策“洼地”转为打造公平营商环境的“高地”。

放宽准入有利于公平竞争,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也是为了保障公平竞争。优化营商环境既要简政放权,还要通过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这就要从以往忙于事前审批中“跳出来”、从“严进宽管”转向“宽进严管”。要明规矩于前,划出红线、底线,让市场主体知晓行为边界;寓严管于中,把更多力量放到市场、放到监管一线,依法当好“裁判”;施重惩于后,对严重违法违规、影响恶劣的市场主体要坚决清除出市场,以儆效尤。需要强调的是,监管是政府的法定职责,无论综合部门还是业务监管部门,都要落实监管责任,也都有手段。今年国务院对河北、江苏“地条钢”等问题的查处就是由综合部门牵头的,而前不久出现的“西安问题电缆”,则是由业务监管部门开展调查的。各部门要严格落实“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要求,不能想管就管,不想管就不管。管好是尽责,不管是失责,管不好要追责。

要创新监管方式,营造公平环境。今年国务院已经部署“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和推行综合执法改革。这项改革既有利于解决执法扰企、成本高的问题,也加大了监管震慑度,能让企业感到监管的无形压力。今年在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中,各地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随机抽查系统,完善相关细则。适当增加对高风险企业的抽查概率和频次,确保监管公平公正、不留死角。更大力度推动跨部门联合检查,逐步实现“多帽合一”,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问题。同时要及时公开企业违法违规信息和检查执法结果,接受群众监督。

针对人民群众和社会反映的突出问题,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惩处力度。坚持“眼睛向下”,着力管好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对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等领域损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行为,对制售假冒伪劣、价格欺诈、虚假广告、电信诈骗、侵犯知识产权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对金融领域违规授信、非法网络借贷、内幕交易,以及环保领域偷排偷放、监测数据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必须坚决整治、严厉打击。加快实行巨额惩罚性赔偿制度,建立完善跨地域、跨部门、跨行业的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让违法经营者付出高昂代价,在市场上无法立足,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和刺激消费,让消费者放心地买,安心地用,把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消费市场的潜力挖掘出来。

第五,为群众办事生活增便利。各级政府要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公平可及的公共服务,更好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要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针对烦扰群众的各种“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等问题,今年各地区各部门要摸清情况,能够取消的取消,能够互认的互认,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能通过个人现有证照来证明的一律取消,能采取申请人书面承诺方式解决的一律取消,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一律取消。即使必要的证明,有关部门和单位也要加强互认共享,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举证。我到地方去调研,听说一些地方的居民委员会一年要开很多种证明,不堪重负。这样的事情还很多,有的听起来很可笑,但对群众来说这就是迈不过去的坎。在减少证明方面,一些地方的好做法值得借鉴,各地都要拿出决心和魄力,今年务必要有大的突破。

要大力提升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用事业服务质量和效率。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等公用事业单位及银行等服务机构,群众日常打交道最多、对其服务质量感受最深。这些行业服务状况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政府形象。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引入社会评价,推动公用事业单位和服务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要及时督促解决。加快推进公用事业领域改革,打破不合理垄断,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形成“鲶鱼效应”,以竞争推动服务质量提升。

要打破“信息孤岛”,提高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现在我国互联网已经普及,凡在网上能办的事要尽可能网上办理,让群众办事少跑腿。对群众必须到场办理的事项,要尽可能减少到场次数,努力实现“最多跑一次”。要加快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政府部门在协同联动、流程再造、系统整合等方面进行改革,提升实体政务大厅服务能力。特别要加强部门间信息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孤岛”。今年内要基本完成国务院部门内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清理工作,年底前要拿出国务院部门互联互通的系统名单和共享信息目录、实现连接,明年6月底前实现国务院各部门整合后的政务信息系统统一接入国家共享平台,各地区也要努力推动。否则,不仅企业和群众办事困难,而且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也难以提高。

以上这“五个为”的要求,是今年“放管服”改革的重点。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大局和实际出发,齐心协力把改革推向纵深,让企业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让社会迸发出更大活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