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鹏:推进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发展

郭瑞鹏:推进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发展

——军民融合系列谈

习主席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指出,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等领域军民共用性强,要在筹划设计、组织实施、成果使用全过程贯彻军民融合理念和要求,抓紧解决好突出问题,加快形成多维一体、协同推进、跨越发展的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格局。习主席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推进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拓展战斗力生成新空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等领域成为未来战争胜负新的较量场,也是新质战斗力生成的新空间。当前世界各大国围绕新兴安全领域战略主导权展开激烈竞争,2009年美军率先建立网络空间司令部,2012年筹建了网络任务部队,计划于2018年建成133支具有全面作战能力的网络分队;2015年俄罗斯宣布合并空军和空天防御部队,组建成立空天部队,等等。纵观这些国家在新兴安全领域的举措,一个共同做法就是加强军民融合,从国家层面优化配置和整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力量。相应地,其战斗力生成空间呈现出向更为广阔的领域拓展态势,由国家地理疆界向全球公域领域拓展、由有形物理领域向无形信息领域拓展、由要素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拓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大提高。有些领域已由过去“跟跑”变为“并跑”,甚至是“领跑”。蛟龙号潜水器创造了下潜7000多米的载人深潜纪录,意味着我国具备了载人达到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的作业能力;我国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首次实现了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等等。通过军民融合,可以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实现生产力与战斗力双向良性互动。

创新发展理念,强化大局意识。一是树立国家利益至上意识。推进新兴领域军民融合,拓展战斗力生成新空间,单独依靠军队或单独依靠地方都难以实现,必须要像当年“两弹一星”那样举全国之力,军地各部门要敢于打破部门利益、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桎梏”,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思考问题、推动工作。二是树立抢抓机遇意识。从新质战斗力生成和作用空间来看,世界发达国家都盯得很紧,下手比较早,一旦被占有,后来者很难再进入。对此要有先机意识,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三是树立立说立行意识。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关系到未来战略主导权的争夺,必须立说立行、马上就干,从当前做起、从现在就开始行动,这样才能为未来打好发展基础。

创新发展方式,注重一体推进。一是体系化设计。新兴领域军民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以体系化理念进行统筹设计,按照统一需求、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实施的思路,制定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二是项目化推进。新兴领域军民融合横跨军地两大体系,需要按照项目化管理模式,选择和实施一批龙头工程、精品工程和示范工程,以点上突破带动面上整体提升,军地能够统筹安排的不再重复建设,对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军地双方急需,单独依靠一方力量难以完成的重大工程项目,军地联合攻关、逐个击破。三是集约化增效。新质战斗力的生成,比拼的不是规模大小,而是质量效益高低,必须把基础性、关键性、颠覆性技术创新放到突出位置,组织军地优质资源和力量进行协同创新。

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统管合力。推进新兴领域军民融合,拓展战斗力生成新空间,体制机制是根本。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在物资极端匮乏、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年代,能够聚合军地优质资源力量,成功研发“两弹一星”,奠定我国在世界舞台大国地位,根源就在于有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地位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日益增强,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制于军民二元分割管理体制限制,我国军民融合处于一种军队分散提需求、军地多头搞对接、各自为政抓建设的状态,军地力量难以拧成一股绳、汇成一股劲。最近,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的成立,为中央从顶层设计上加强对军民融合的统筹统管提供了根本体制保障。需要以此为契机,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加快建立需求对接、军地协调和资源共享机制,打通军转民、民参军和军民协同创新的“最后一公里”,使战斗力与生产力能够相互促进、同步提升。

完善政策法规,优化融合环境。我国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尚处于起步和追赶阶段,融合的经验积累和制度基础还比较薄弱,灵活、高效、导向性的政策扶植显得尤为重要。一是研究制定新兴领域军民融合相关法规制度,明确军队、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在军民融合中的职责分工和权利义务。二是加快调整改革军队采购制度,更加注重对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比如美军为了落实第三次“抵消战略”,调动私营企业参与新型安全领域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改革采购制度。三是制定新兴领域军民融合鼓励引导政策,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价格、税收、信贷、国防采购、技术支持等形式,给承担军民融合任务的经济主体予以支持。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