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与创新转化

于洪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与创新转化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善于承继好、发展好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灌注进价值观塑造,是任何一个有理想、求奋进、图强盛的民族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由此可见,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源头地位,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礼敬文化之源、挖掘当代价值的自觉追求。

实践证明,只有将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树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才能使之充分汲取思想道德营养,更加具有民族底色和中国神韵。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时代主题深度融合,为今所用,才会更加延展生发,因时而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底蕴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演进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先进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和结晶,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尊崇,并深深熔铸进各个历史时期的人们的精神血脉和价值观念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源必然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必须到那里吸收充分的思想道德养分和价值理念。因此,没有“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的态度,就无法深刻认识和把握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价值观的丰厚底蕴和智慧凝练。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往往影响着这个民族精神内核的形成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中华民族最为可贵的精神标识和伦理品质。坚持尊重思想文化发展规律,传承中华文化优秀基因,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遵循。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价值理念、实质内涵和基本精神中,都能探寻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关联。诸如“天下为公”“和而不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允执厥中”“隆礼重法”“知行合一”“言而有信”“仁者爱人”等思想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诸多相通相融,表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蕴来自于绵延几千年而从未中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旨、主流和主脉,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底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显示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认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爱,有助于更好培育价值观自信。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