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海峰: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构图与哲学批判(3)

仰海峰: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构图与哲学批判(3)

资本逻辑批判与马克思的哲学指向

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已经意识到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的问题。在关于市民社会的讨论中,黑格尔较为清晰地讨论了以分工为基础的劳动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特别是在自由竞争状态下,资本主义劳动本身具有无法解决的难题,即一方面体现为技术的发展与个体的机械化、碎片化状态,另一方面体现为个体的发展与社会总体发展之间的悖论。正是看到了这些问题,黑格尔才强调“国家决定市民社会”。黑格尔看到了资本的内在难题,特别是在自由状态下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对立,但他认为这些问题可以在国家范围中得到解决,也就是在理性中能够得到解决。可以说,黑格尔对于资本逻辑的发展在总体上是有信心的。在马克思看来,资本逻辑的展开必将带来无法解决的矛盾,因此批判资本逻辑,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构成了《资本论》的哲学指向。

在《资本论》及相关手稿中,马克思批评了几种主要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一是从商品交换出发的哲学批判。这种批判尤其体现在以蒲鲁东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身上。蒲鲁东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出在商品交换领域,并将货币看作一切问题的根源,从而提出以劳动券作为交换凭证的解决方案。针对这一思考,马克思指出,商品交换存在于资本逻辑的现象界,生产领域才是资本逻辑的本质界,这样一种解决方式,当然并不能真正地消除资本逻辑的根本难题,说到底只会将资本的形成过程重新演绎一遍。二是将资本还原为生产要素,强调没有资本,现代人就无法生产,也就无法生存下去。这是一些李嘉图社会主义者的基本观点。针对资本的这一“实体性”理解,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三是道德批判。马克思哲学变革的过程,首先就是与这种道德批判相决裂的过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以及建立在这种人本主义基础上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都在表明,这种道德批判说到底只是一种个人情感和乌托邦的表达,并不能真正地触及社会存在的根基。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在讨论到工人阶段的生存处境时再次指出,这种外在的否定并不能改变资本逻辑的进程。正是在考察上述几种资本逻辑批判方式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理解马克思对辩证法的界定:辩证法是从资本的内在矛盾中去理解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趋势,这是一种肯定中的否定,只有在这个意义上,辩证法才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对于我们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历程来看,《资本论》面对的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资本主义社会经过了一次重要的转型,即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转向了组织化的资本主义,马克思所批判的生产中无计划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变。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资本主义又从组织化的资本主义社会,转向全球资本主义。正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这种变迁,给人这样的印象,似乎《资本论》已经过时了。但事物的发展总有其内在同一性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事物存在的根本。就资本主义社会而言,这个根本就是资本逻辑。虽然资本逻辑的形态及其运行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但只要资本逻辑仍然统治着这个社会,《资本论》的哲学就仍然是我们面对这个时代的重要理论指南。就人类理想而言,马克思关于自由王国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同样是这个时代最为根本的追求。

(作者:仰海峰 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16JZD003〛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