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产逻辑到资本逻辑:马克思哲学的视域转换
对《资本论》的哲学思想,过去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由第二国际以来形成的推广论,即强调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推广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就可以得出《资本论》,在这一语境中,《资本论》成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与证明。考虑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以物质生产为基础,可以将这一解释思路称之为生产逻辑。二是自列宁的《哲学笔记》,特别是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之后,形成了以黑格尔辩证法为基础来重新解释《资本论》哲学的思路,以便从黑格尔哲学出发来重新解释《资本论》。后一种讨论方式过于黑格化,由于篇幅原因,这里不展开论述。对于国内研究来说,影响最大的是第一种思路,即从生产逻辑出发来阐释《资本论》的哲学。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奠基的以生产逻辑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固然体现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变革,但从其思想发展的总体过程以及马克思对李嘉图社会主义者的批判来看,这一逻辑在李嘉图社会主义者那里已经具有基本内容。从一般意义上的生产逻辑出发,在考察现实社会时,人们关注的是其物质生产的基本要素,以及建立在这一要素基础上的关系,这就易形成可以不要资本家,但不能不要资本的结论,这正是马克思后来所要批判的。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一方面力图从生产逻辑出发,并从劳动本体论的视角来确证生产逻辑的社会历史意义,另一方面则意识到,这种生产逻辑已经不足以面对资本主义社会,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需要进入到资本逻辑中。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这一双重逻辑,经过《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中介,在《资本论》中发生了重要的转换,即资本逻辑统摄生产逻辑,马克思将生产逻辑置于资本逻辑之中来加以理解。
在资本支配一切的社会,由于资本的生产体现为扩大再生产,资本逻辑也随之呈现为一种螺旋形上升的模式,即一种不断结构化的过程,人与物都成为这个结构化过程的内在要素,近代以来所讨论的主体、客体以及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结构化进程需要重新审视。理解资本逻辑的这一哲学意蕴,我们才能透视黑格尔关于绝对观念的哲学探讨,也只有到这一层面,我们才能理解马克思是如何超越黑格尔的。可以说,黑格尔是在这个意义上才被马克思“颠倒”过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