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雯雯:紧紧抓住两个“巩固”,画出最大同心

何雯雯:紧紧抓住两个“巩固”,画出最大同心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对此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一系列重要讲话涵盖了新闻宣传、网络舆论、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党校工作等诸多领域,明确了宣传思想文化与意识形态工作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为当前我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提升到如此重要而紧迫的位置,有多方面原因。

首先,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多少仁人志士为之反复求索。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毫无疑问,一个民族要实现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都必然伴随着相应的思想文化崛起,都需要一种“时代精神”与之呼应。这就要求中华民族必须为自己的伟大复兴做好充分的宣传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准备,要求我们每一个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投身这项宏伟的历史工程。

其次,凝聚共识、澄清错误思潮需要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舆论领域的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既有“百花齐放”的一面,更有“泥沙俱下”“众声喧哗”的一面。这很容易导致广大党员干部乃至整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与理想信念出现混乱,并被一些错误思潮趁虚而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等系列重要讲话,为党的思想舆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发挥了“主心骨”和“定海神针”的作用。

第三,打破西方话语垄断的必然要求。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打破西方话语的垄断,争取国际话语权是当前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一方面,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阐发和创新,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时代相适应、与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另一方面,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和方案,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二

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总体概念,包含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教育、艺术、伦理、道德、宗教、哲学等,是一个有机的思想体系,每个领域侧重点都各有不同。但总的来看,我们应该紧紧抓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两个巩固”,持之以恒地推进工作。

其一,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且“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因此,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但与此同时,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要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当前,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行动纲领,是我们凝聚人心、攻坚克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在文艺工作中,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党校工作中,要牢牢坚持姓“马”姓“共”;在新闻舆论工作中,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