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文脉】千里运河通惠始(2)

【古都文脉】千里运河通惠始(2)

摘要:据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经编制了《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北京段)》。完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大运河遗产区界桩、大运河河道遗产说明牌等安装工作,大运河遗产管理、展示体系初步建立。

地点3:通运桥

老客运码头今日换新颜

除了积水潭,京杭大运河的另一个重要漕运码头就位于现在的通州区张家湾镇。当年辽国的粮船就是由北运河与萧太后运粮河交叉点的码头进入运粮河,然后转运至辽南京城。附近一座名为通运桥的石桥因临近漕运码头而成为当时达官显贵、商贾行旅进出北京的必经之路,也是著名的张家湾客运码头遗址。

沿着通州区内的张采路一直走,过了太玉园小区路东便有一条小小的碎石路。碎石路的两侧是一望无际的绿草地,碎石路的尽头就是通运桥和张家湾镇城墙遗址。

北京晨报记者看到,绿草间,城墙和通运桥的出入口建起了金色的围栏,围栏上镶嵌着城墙及通运桥的简介。印有“保护文物古迹 留住古镇历史 传承古镇文化”的大幅宣传海报格外醒目。一旁,两三名施工人员正继续对通运桥附近的地面进行着绿化作业。不远处的凉亭里,几位附近的居民正在此摇着蒲扇纳凉、闲谈,借着水面儿,难得有一片凉风。联想起古时这里的繁忙的运输场景,不禁让人有种游历岁月之感。

记者走近通运桥,古朴、沧桑、洁净的桥面用一块块大石拼砌而成,上面清晰可见的车辙书写出古时这里运输的繁忙;数十尊历经岁月洗礼的石狮子屹立在石栏杆上。

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北京晨报记者也曾到此探访。彼时,损毁的桥栏杆、歪斜的石碑以及动物在桥面上留下的粪便曾让随行的文物专家一度痛心哀叹。然而,时隔三年,记者的这次故地重游,通运桥在文物保护上的变化着实令人欣慰、欣喜。

据现场简介显示,通运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位于大运河北路要津张家湾城南门外码头,因横跨辽萧太后运粮河上,俗称“萧太后桥”。石桥为三孔联拱式,中券较高,内嵌碑记一块。石桥栏板内外浮雕莲叶形宝瓶图案,别致罕见。

前世今生看运河

隋唐时期永济渠的开凿开启了由水道运粮至北京的历史。

金代开凿了以北京为漕运中心的人工运河。

元代,郭守敬实施通惠河水源工程和航道工程,使北京地区的水利工程技术水平达到历史最高点,运河进入最为繁荣兴盛的时期。

明、清两代基本沿用了元代的运河线路,到清末随着现代铁路兴起,漕运终止。

2013年5月3日,大运河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大运河(北京段)共包括高粱闸、什刹海、玉河故道(含澄清上闸、澄清中闸)、白浮泉遗址、广源闸、平津闸、永通桥及石道碑、张家湾城墙及通运桥、南新仓、通惠河通州段等10处点、段。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包括本市两个遗产区段——通惠河通州段(西起永通桥,东至通州北关闸,长约5公里)和通惠河北京旧城段(包含玉河故道、澄清上闸、澄清中闸、什刹海等)。赵福生建议,在大运河的保护和利用上,必须要多区联动,丰富运河文化带的内容,让市民对养育了北京城数百年的这个世界文明的水利工程有更多的了解。

记者手记

擦亮运河文化金色符号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大运河就像一条高速公路,将南方的粮食等资源不断输入京城。这条人工开凿的水路见证了北京的辉煌,沿途留下很多重要的历史遗迹。

大运河申遗成功后,社会各界对运河遗产的保护更加关注。借着这样的机会,应该继续加大保护和修缮力度,让运河沿途文化遗迹再现新的生机,争取让更多的遗产点位扩充进世界遗产范围。

随着时代的变迁,漕运的衰退,大运河的交通功能已经逐渐消失,但大运河曾经带给北京的辉煌不应被忘记。我们要把北京各区的运河遗迹串联起来,打造运河文化带,擦亮这个首都文化的金色符号。让运河文化带成为一条连接首都北京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历史文脉,向世界展示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