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作为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砥砺奋进,谱写了一部祖国北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奋斗史和发展史。70年来,内蒙古大地发生了沧桑巨变,由过去贫穷落后、民生凋敝的边塞地区,变成了今日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祖国北部边疆亮丽风景线。回望内蒙古70年来的发展历程,能够取得今天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安宁、人民幸福的伟大成就,主要取决于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取决于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取决于全区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带领下不懈奋斗。70年来的发展成就和经验难以尽述,本文选择从“发展、民生、生态”三条底线作简要回顾和总结。
守住发展底线
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尤其是对于边疆民族地区来说,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民族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党的路线方政政策的正确指引,离不开改革开放,同时也需要民族地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符合地区实际的发展思路和实践举措。内蒙古历届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主题,坚持从区情出发,因地制宜地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内蒙古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立足实际,较早地在农区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牧区创造性地实行了“草畜双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牧区获得了大发展。改革开放为内蒙古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进入本世纪以来,内蒙古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重大战略机遇,制定了符合区情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经济总量由全国后列步入中列的跨越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一系列符合内蒙古发展实际的战略思路,引领内蒙古发展迈入了全面转型的新阶段。2016年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6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7.4万元,分别列全国16位、7位,比1947年分别增长642.2倍、145倍;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2975元和11609元,较1978年提高了109倍和88倍。
实践证明,民族地区只有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善于把中央精神和区情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与时俱进地调整和完善发展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好民族地区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才能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守住民生底线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回顾70年历程,内蒙古始终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有效地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民生的政策措施,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进一步强化了“富民强区,富民优先”的导向,各级党委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惠及民生的政策举措,民生投入持续加大,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明显进展,目前已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助学体系,在全国率先实现了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实施了百姓安居工程、创业就业工程,改善了城乡困难家庭的居住条件。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医疗卫生资源持续增加,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各项保障标准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扶贫开发工程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全区累计减贫178万人,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进一步加大了脱贫攻坚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力度,使农村牧区的面貌得到了根本改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内蒙古转型升级、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实践证明,我们搞建设抓发展,必须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只有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加红火更加幸福,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为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