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满达:守住三条底线 实现跨越发展(2)

包满达:守住三条底线 实现跨越发展(2)

——回望内蒙古砥砺奋进的70年

守住生态底线

坚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理念深刻揭示,必须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发展大计。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天然草原和森林面积分别占全国草原和森林面积的22%和7%,承担着繁重而艰巨的生态建设任务。内蒙古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20世纪50年代,在西部开始治理沙漠,在东部规划并营造了上千公里的大型防护林带。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内蒙古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累计投入资金387亿元,实现生态建设规模2亿亩;认真落实草原生态补助政策,投入资金180亿元,将10.1亿亩可利用草原全部纳入保护范围;积极推进六大重点区域绿化工程,投入资金478亿元,完成绿化面积615万亩。与此同时,把环境治理作为重大民生实事来抓,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全面提高环境质量。把节约资源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目前,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坚持用严格的责任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划定耕地红线、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林业“四条红线”,严格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经过多年努力,内蒙古生态环境状况呈现出“整体恶化趋缓,治理区明显好转”态势,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草原植被覆盖度提高到44%,生态环境实现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双提高”,荒漠化和沙漠化面积“双减少”,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实践表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内蒙古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只有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使内蒙古的草原林海、沙漠雪原、湖泊湿地成为聚宝盆,让内蒙古大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蓝天永驻,实现永续发展。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