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军:近代中国文化自觉的历程(5)

摘要: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精神至少已有两次伟大的觉醒。第一次觉醒发生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即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第二次觉醒首先发生在17、18世纪的欧洲,然后向世界各地传播开来。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即发生于人类精神第二次伟大觉醒的时期。从戊戌新文化到五四新文化,再到新民主主义文化,无不体现了近代进步知识分子站在民族立场上对世界先进文化的自觉追求。张昭军教授指出,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到来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当前正进入文化自觉的第三季,反思并继承传统与反思并吸收西方相结合,传统、现代、后现代相融

在另外一篇文章《新民说》里面,梁启超通过下面几点,对中国人缺乏国民资格提出了批评:

第一个方面,缺乏国家思想。

第二个方面,缺乏社会功德。

第三个方面,缺乏权利思想,没有主人公的责任感,喜欢做顺民。

第四个方面,缺乏自由思想。西方人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但是中国人从来不会为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去做牺牲,去做努力。

第五个方面,缺乏自我的治理能力,喜欢内讧,喜欢抬杠,喜欢相互嫉妒,不能够自我团结起来。

这是梁启超在《新民说》里面对当时中国人国民性的总结。前面他总结为六派,这里又总结为五个方面。简单地讲,梁启超对中国的国民性用了一个词,叫“国民的劣下之根性”,这就是后来“国民劣根性”最早的来源。梁启超说,要把中国人“劣下之根性”减下来,要树立远大的理想。那么,一方面他在批判中国的国民性,同时也写了大量文章在宣传和培养中国国民的爱国感情和现代国民的素质。

第三,对中西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如果说戊戌变法时期,我们文化自觉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学习西方,学习西方也代表了近代中国的一个前进方向,那么这一时期在学习的基础之上多了一层含义,就是反思和批判。这里我举大家比较了解的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学说为例。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来看,是双重反思的一个结果。所谓的双重反思,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二是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反思。也就是说,三民主义是既看到了传统文化的优点和缺点,同时又认识到西方文化的长处和短处,在综合中西文化基础之上所提出来的一种学说。我们常讲,“两害相全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那么,三民主义就是在这样相权之后得出的一种判断。

近代中国人非常注重学习西方,学习西方文化。在没有出国之前,我们往往把西方国家,把西方的文化想得比较圆满,比较理想化。但是他们出国之后,对西方社会进行了认真考察之后,开始认识到西方文化有它的缺点。严复在出国之后就认识,到西方国家一方面社会、经济很发达,但同时贫富悬殊非常严重。孙中山在出国之后,多次全球旅行,到日本、美国、英国、法国等考察,之后做出了一系列判断。他的三民主义思想就是对中西文化综合考察以后做出的结论。

我们看一下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如何在反思和批判西方文化的基础之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

1)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在孙中山的革命学说里,处于一个非常核心的地位。我们讲民族主义的时候,常讲的一个词叫“排满革命”。“排满”的一个根据,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之辨”(或者叫“华夷大防”),也就是说中国传统的民族观念。但是这种传统的民族观念有它的狭隘性,实际上是一种大汉族主义。20世纪初,孙中山已经认识到这种大汉族主义的局限性。他解释说,“排满革命”并不是要杀尽满人,仅仅是要推翻满人的政权。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成立的时候,他马上提出来一种说法,叫做“五族共和”,就是满、汉、蒙、回、藏五个民族共同来治理这个国家。这样就避免了传统的大汉族主义的局限性,也避免了像西方国家在走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造成的大屠杀。

孙中山的这种民族主义,不仅仅是对传统的大汉族主义的一种超越,同时也是对西方国家单一民族建国的一种超越。他提出的“五族共和”思想避免了国家的分裂和民族的纷争。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