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军:近代中国文化自觉的历程(7)

摘要: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精神至少已有两次伟大的觉醒。第一次觉醒发生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即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第二次觉醒首先发生在17、18世纪的欧洲,然后向世界各地传播开来。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即发生于人类精神第二次伟大觉醒的时期。从戊戌新文化到五四新文化,再到新民主主义文化,无不体现了近代进步知识分子站在民族立场上对世界先进文化的自觉追求。张昭军教授指出,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到来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当前正进入文化自觉的第三季,反思并继承传统与反思并吸收西方相结合,传统、现代、后现代相融

(二)中西比较中的抉择:自觉追求民主与科学

与从文化上感觉到中国自身的不足相辅相成,通过中西的比较,这一时期新文化人采取一种非常激烈、彻底的方式。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撰文指出,“国人而欲摆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就是说不再做这种野蛮的、落后的民族,那么我们现在只有奋起直追,必须“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也就是说在目前的情况之下,中国人要想改变国家的落后,改变国民的落后,建立一个自由、独立、富强的国家,那么我们必须奋起直追,要讲科学、讲民主。

在讲科学、讲民主方面,他们非常具有坚决性。陈独秀曾经讲过,为了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和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从陈独秀这句话里面可以看到,当时的新文化人为了追求民主和科学,他们的态度是异常坚决的。那么从另外一个角度,他们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我,也可以反观他们追求民主和科学的决心和意志。

(三)中西比较中的抉择:“打孔家店”

陈独秀在“五四”时期多次对孔教和儒家文化提出批评,胡适、鲁迅、吴虞等人也都对儒家文化提出了激烈的批评。鲁迅在《狂人日记》里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一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是‘吃人’。”这如同晴天霹雳,对中国人来讲,礼代表了一切。有人说,整个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礼”。我们常讲礼仪之邦,说中国人最讲礼仪文明。但现在鲁迅却说历史里面的“仁义道德”实际上是“吃人”。吴虞在看了鲁迅的《狂人日记》之后写了一篇文章,叫《吃人与礼教》。他在《吃人与礼教》里面这样讲:“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把鲁迅在《狂人日记》里面所讲的那几句话,进一步的上升到新的高度。

正因为这几句话,近些年来我们在讲国学、传统文化的时候,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孔教,打孔家店,是搞错了方向。那么,孔教(礼教)在当时应不应当批判呢?我们要回到历史,不能仅从前人的文章里摘出几句话,就认为他们当时过火了,偏激了。我这里有一些资料,简单给大家讲一下。

“礼教”,顾名思义就是以礼为教。在先秦时期,各家各派都在讲礼教,并不是儒家一家讲礼教。礼教在整个古代社会,对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提高国民的素质,曾经起到过积极的意义。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礼教却成为了束缚人的思想,出现了病态,这种病态到了晚清之后尤为惨烈。

这里举几个例子。同治二年(1863年),安徽六安允许入祠的殉身妇女达到了1887人。也就是说有1887人为了名节而殉身。山东莱州在同治二年的七月有3282人为了名节献出宝贵的生命。另外,根据同治朝的《徐州府志》记载,从清朝初期到同治年间,丈夫去世了,为了丈夫守节的妇女达到了4151人,遇到战争献出生命的人有1381人,丈夫去世之后陪葬的有918人,没有结婚为了得到贞节之名殉烈的有146人。成百上千的人,特别是妇女,为了成就自己的贞节之名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安徽桐城是程朱理学的一个重要据点,同时也造就了一批贞女、烈女。桐城地区在明代的烈女祠里面供奉了93个人,到了道光中叶,所祀妇女已经达到了2774人。从93人到2774人,仅仅百年,数量已经是几十倍、上百倍地增长。

福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程朱理学的一个重要地方。在这个地方,从不同的文人笔记里面都可以看到一种当地风俗,年轻的少妇丈夫死去以后,她的父亲和兄长就会逼迫她成就贞节之名,这一天他们会敲锣打鼓,让这位少妇坐在花轿里面游街庆祝,游街庆祝之后让这个女子在众目睽睽之下自尽,甚至旁边没有成家的小孩,还要去摸一摸这位自尽女子的衣服,沾一点喜气,将来早得贵子。

从这些例子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礼教到了近代已经发展到令人发指、灭绝人性的地步,也可以说礼教已经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而是传统文化的一个严重病态。正是针对这种现象,“五四”时期新文化人把孔教、礼教,把“孔家店”作为自己批判和打击的对象。今天我们大学里的男女生自由恋爱,说说笑笑,同在一间教室上课。但是如果往前推100年,男女生同校都是一件新鲜的事情,甚至清朝末年曾经出现这样的规定:北京万生园(动物园)男性和女性不能同日游览,比如一、三、五和星期天对男性开放,二、四、六对女性开放;一些女子中学或者女子大学,不允许男老师住在学校里,甚至要求老师上课时候必须两目仰视,不看学生。这些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礼教、中国伦理道德出现了严重问题。正是针对这些,“五四”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吴虞等人对传统文化提出了激烈的批判。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历史背景,还认为他们是无端生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结合我刚才讲到的中国传统礼教的这些问题,鲁迅等人恰恰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而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对传统文化弊病的治疗。从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打孔家店”体现了五四新文化人的一种自觉。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