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爱水:中国人民解放军新型武器装备发展成果与趋势(2)

摘要:本期报告通过回顾我军武器装备发展史,使我们了解我军各个时期主要有哪些新型武器装备,从而可以更加科学、准确、深刻地认识我军是怎样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不断前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

1951年初,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为主任,代总参谋长聂荣臻、重工业部部长李富春为副主任的中央兵工委员会,根据朝鲜战争的需要,提出了提早进行兵工建设的方针,并于同年6月20日作出了《关于兵工建设问题的决定》。按照这个决定,1952年以前,军工企业自制了一些轻武器和弹药,修复了一部分旧杂式武器备装备。从1953年起,逐步开始仿制苏式武器装备,先后新建和扩建79个规模较大的军工厂,武器装备的仿制和试制工作开始起步。到1955年底,我军利用进口和国产的武器装备,换装和新装备了陆海空三军师级单位。陆军步兵的旧杂式武器装备绝大部分被淘汰,基本上实现了武器装备的制式化,全军武器装备的战术技术性能比建国前大大提高。1959年,中国自行研制了59式中型坦克,宣告中国不能生产坦克的历史结束。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大量仿制的武器装备相继装备部队。其中以火炮、通信、工程、防化等武器装备进展最快。到1962年底,部队所需品种和数量基本上可由国内生产解决。海军和空军的装备也已初具规模。1956年7月19日,中国仿制生产的第一架战斗机即歼5型在沈阳首飞成功。由此,中国航空工业步入从仿制到自行研制、从弱到强的奋斗历程。50年代海军创建之初,装备的只是从国民党军队缴获来的有限几艘舰艇。建国10周年的时候,我国才有了第一艘自己研制的舰艇。60年代,依照苏联的技术资料,先后仿制了鱼雷潜艇、水翼鱼雷快艇和两型导弹快艇。

第三阶段(1962年-1978年):以自主研制为主,掌握立国重器。上世纪60年代初,苏联中断援助,中国的武器装备发展进入了将近二十年的完全自主研制阶段。国内的科研人员和军工企业在近乎封闭状态下,靠着自力更生研制武器装备。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在进口和仿制苏式武器装备的同时,中国军工企业即着手武器装备的研制和改造工作,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已研制出一批新武器、新装备。据统计,1963年,中国自行研制的轻武器、火炮、坦克、装甲车等陆军装备相继定型并装备部队。1964年全年被批准定型的武器装备共95项,其中,自行设计的52项,占55%;仿制的43项,占45%。自行研制的武器装备比重逐年增加。据统计,到1975年底,全军武器装备中,国产坦克占71%,飞机占75%,战斗舰艇占89%,工程机械占96%,火炮占97%;枪械、通信、防化装备和舟桥渡河器材全部实现了国产化。

60年代最令国人自豪的巨大成就,就是“两弹一星”(导弹、核弹、卫星)的研制成功。中国于1960年研制成国产地对地导弹。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7月,我军第二炮兵成立,中国从此有了自己的核反击部队。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发射成功(实现了原子弹和导弹的“两弹”结合),中国从此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这是中国核武器发展的一次飞跃,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与此同时,中程和远程导弹的研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1970年4月24日,中国用远程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东方红”卫星。1971年,战略导弹部队开始装备中程导弹核武器。1974年制造出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同年8月交付海军使用。80年代初,洲际导弹开始在战略导弹部队中服役。至此,我军战略导弹部队已拥有一定数量、多种型号的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这些战略导弹,既可以从固定的地面阵地和地下井发射,也可以进行机动发射。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