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认同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2)

中国文化认同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2)

摘要:文化认同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遭遇了文化认同危机。中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脉相承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涵,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天然载体和重要途径。这种通过参与大学生文化认同重建并走进校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是一种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理性选择。

第三,对大学生培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榜样激励

维果斯基[13]在其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中强调人的认知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即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受人类的文化历史所制约的。也就是说,蕴含民族独立,促进国家富强的历史和现实人物和典型事例,表象出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强大的精神凝聚力量,会成为大学生处理国家、集体同个人关系时必须恪守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重要价值理念,成为大学生个人道德规范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张岱年曾说过,一个伟大的民族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那么中华民族也应有一个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张岱年先生又把这种精神称为“爱国爱族的牺牲精神”。在中国文化中,热爱祖国和保家卫国的仁人志士一直享有崇高的地位。因此,中国文化认同就是要增强大学生在文化认同中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一方面,注重理论引导,从大学生面临的国情和世情、现实和历史的双重角度了解国际和国内文化思潮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从鲜活的、有感染力的榜样们身上,感受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优秀人格魅力,增强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效仿,从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

中国文化认同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路径

“一切迹象都指出,发生了文化危机,或者(就其本质来说是)价值危机。旧的道德秩序崩溃了,新的道德秩序还没有能建立起来。”文化认同问题从来都不是孤立的,都是与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已经不能简单地分割,背后都是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紧密联系的。文化认同问题“足以瓦解一个民族的社会认同进而冲散民族的凝聚力。所谓‘欲灭其国,先灭其文化’讲的就是这个深刻道理”。因此,重视中国文化认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变得尤为重要。

将中国文化认同渗透进思想政治课堂,发挥理论核心课堂的重要功能。高校思政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大学生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将中国文化认同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积极促进中国文化认同内化进教材、进课堂、进思想,引导当代大学生最终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任务。

第一,中国文化认同要内化进教材

思政课教材内容的丰富和提取优秀中国文化的因素并不矛盾。中国文化的创建和确立经过了长期的历史积淀,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主流文化精神和主导的价值观,与流行文化样态和文化模式相比,主流文化精神和主导核心价值观更为稳定,并且深刻弥散在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之中。思想理论课应该做到深化理论的同时,拓展中国文化承载内容的广度。

第二,中国文化认同内化进课堂

高校应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必修课程中,从不同侧面和角度渗透中国文化认同的相关内容。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毛泽东的思想很多都来源于其深厚的中国文化修养。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就是来自于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原句。气势磅礴地阐释了宇宙间无穷无尽的事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深刻哲理。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在《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运用了李贺《致酒行》中“雄鸡一声天下白”,但心意壮阔高远,更有表现力。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更要对中国近代史上涌现的民族英雄和伟大人物运用榜样的力量来感染大学生,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第三,中国文化认同内化进思想

运用中国文化认同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取得实效,关键是要使中国文化认同的理念真正地进入大学生和教师的思想,真正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这其实是一个内化认同的过程,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认知及思想道德意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带领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对于实施中国文化认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关键。因此,切实提高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才能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于大学生的心灵,转化为大学生的心理意识和价值取向。

同样,不能忽略的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最开始接触社会的第一步。起步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设计往往能引导大学生在今后职业规划上的价值取向,才能开始将课堂上获得的道德认知和文化认同转化为现实动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各种社团组织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服务社区和贫困地区的群众;参观各种博物馆和参加各种社会的田野调查等。“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实践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中国文化认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达到的最终成果。(作者:赵萍,单位:外交学院基础教学部)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