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红:从结构调整看质量提升(3)

王晓红:从结构调整看质量提升(3)

振兴实体经济仍是重中之重

实体经济困难仍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支持实体经济上。振兴实体经济需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提升制造业发展活力,重点在于提升自主创新与转型升级能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支柱和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2016年我国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14214亿元,占GDP比重28.8%,规模以上制造业吸纳就业8221.1万人,约占就业人口的10.6%。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制造竞争的双重挑战日益加剧,制造业投资仍处于低位。对此应积极实施振兴制造业战略,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方式、调结构、补短板、降成本,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切实推动制造业实现“三个转变”,提升国际竞争力。

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活力,重点在于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提振信心。民营经济是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新动能的主体,也是实现稳增长、促就业的主要力量。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超过一半、创造税收超过国企、吸纳就业占比超过2/3,在外贸出口、对外投资、创新创业中均发挥主力军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实实在在的“半壁江山”。应把为民营经济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作为深化改革的重点,扫除政策歧视和体制障碍,进一步焕发民营经济活力。

提升中小微企业发展活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企业生态。中小微企业占我国企业数量的70%和吸纳就业的70%以上。企业生态的好坏关键看中小微企业是否有发展活力和后劲,创新生态的好坏关键也要看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力是否能够得到释放。要做到“铺天盖地”,一要生存环境好;二要发展环境好。应加强各类服务平台建设,加大税收减免力度,破除行业垄断,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市场环境和竞争环境。

提升外资经济发展活力,重点在于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经济创造的世界奇迹,与外资的贡献是不可分割的。随着跨国公司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等高端服务业不断向我国转移,所带来的技术知识、管理等外溢效应十分明显,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带动了本土企业成长。我国虽是吸收外资大国,但发达国家跨国投资并不多,今年上半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5.43%,尤其是近年来制造业利用外资呈下降趋势值得注意。对此,利用外资战略应由吸收外资大国向开放大国转变,进一步营造更加透明、包容、公平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开放新兴服务业市场,积极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成果,不断创新利用外资政策。

(作者:王晓红,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