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胜战之道(2)

毛泽东的胜战之道(2)

南京,蒋介石主持召开“军事检讨会议”。在对两年多战争“彻底反省,彻底检讨”后,确定在黄河以北取守势、黄河以南取攻势战略,决定扩编军队至500万,设立执掌战区军政大权的“剿匪总司令部”,实施分区防御,编组机动兵团,“集中力量,以动打动,守点必援,争面固点”。

西柏坡,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提出: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建军500万,在5年时间内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要求解放军准备打若干次带决定性的大会战,敢于打前所未有的大仗,敢于同敌人的强大兵团作战,敢于攻击敌人重兵据守和坚固设防的大城市。

两个战略构想,导演了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

第一战,东北战场。毛泽东作战构想是:先取锦州,“关门打狗”,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最终,国民党军长春守军放下武器投降,“西进兵团”10万多美械装备的精锐之师在辽西平原全军覆没。东北野战军乘胜东进,解放沈阳和营口,解放东北全境。

第二战,中原大地。毛泽东决定:发起淮海战役,将国民党军最大的作战集团歼灭于淮河以北,决战中原。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黄百韬兵团在碾庄地区、黄维兵团在双堆集地区、杜聿明集团在陈官庄地区,先后被歼灭。

第三战,华北平原。毛泽东的决心是:抑留傅作义集团在华北就地歼灭,首先分割包围,然后各个歼灭。解放军将国民党军分割包围在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5个地区,歼灭傅作义嫡系部队第35军。最后,傅作义将军决定接受和平改编。

陈毅作总结说,“战争的胜利,首先是战略上的胜利。虽然我们打胜仗靠同志们不怕牺牲流血的精神和大炮机枪,但主要是靠统帅部、陕北总部、毛主席的战略指导……”应该说,这道出了战争胜负的奥秘。

虽然我们认可“不以成败论英雄”,但战争的结局一定程度上也能为我们提供理解历史的角度。两军对垒,研究胜败,离不开对双方军事统帅的出身经历、文化背景、性格心理、眼光能力等综合考察。

蒋介石是军人出身,先后在保定军官学校和日本士官学校学习过。他对“有军则有权,战争解决一切”认识尤深,一生都紧握枪杆子,视军队如生命。

在遇到毛泽东之前,蒋介石先后打败李宗仁、冯玉祥、唐生智、阎锡山、十九路军、陈济棠等,也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美国学者布赖恩·克罗泽认真分析蒋介石的思想、意志、手段、实力,认为蒋介石几乎具备成为历史伟人的一切要素,只欠缺最后一点运气。

毛泽东本来不是军人,1927年以前他做过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和统一战线工作,甚至在湖南新军中当过半年兵,从没做过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工作。

那么,毛泽东是怎样成长为一位出色的军事统帅的呢?1963年12月毛泽东在会见哥伦比亚代表团时说,我们起初都不会打仗,是在战争中学习起来的。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是毛泽东的办法。

毛泽东总是“放胆高翔云端”从战略全局上看问题,总是力求熟识敌我各方情况、把敌人判断得清清楚楚,总是紧盯变化着的实况随时调整作战计划,总是注重总结来自战争实践中的经验,总是把战争中遇到的重要问题提到较高的原则上去思索解决,这就是毛泽东的胜战之道。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也是他在战争中所以能克敌制胜的关键所在。

这在蒋介石的作战指挥中是没有的。

美国人贝文·亚历山大在著作《统帅决胜之道》中写道:“对高明将帅如何决胜的理解,是从认识到平庸的将帅何以不胜开始的。”

让我们先来看一份干部考核鉴定材料。对这位领导的评价是,“既不长于将兵,亦不长于将将”“喜欢坐在统帅部里,直接以电话指挥前方作战”,指挥“全凭一时心血来潮,揣测行事”等。这位领导者就是蒋介石,做鉴定的是时任南京政府副总统的李宗仁。

正因为与占尽优势的国民党军队交手战而胜之,正因为有蒋介石的衬托,毛泽东作为胜利统帅更加光华夺目。

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菲利普·戴维逊在《毛泽东的战略》中写道:“毛何止是一位游击战士!他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不是后人想象中的一句空洞赞颂,而是对一次次严酷斗争、一场场伟大胜利的经验总结,是革命战争年代亿万军民的实践感受和共识。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