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小巷怎么改? 20个创客团队演示街巷“变形记”

胡同小巷怎么改? 20个创客团队演示街巷“变形记”

摘要:参赛的大部分团队都没有在胡同里生活的经验,在拿出设计方案之前,个个都进行了数月的走访调研。2号参赛团队“伸缩式厨房”的创意,就是通过对大栅栏数百位住户的调研中琢磨出来的。

北京的胡同街巷整治正在进行。今后的胡同小巷改成什么样?且来听听年轻人的奇思妙想。9月10日下午,西城区街区、胡同创意设计方案征集决赛在大栅栏劝业场举行。20组闯入决赛的设计团队轮番上台演示,可伸缩式厨房、门廊会客厅、“潮盒”胡同公共空间等诸多创意,让人耳目一新。

全国海选胡同改造创意

这次设计方案征集活动自6月13日发起。西城区遴选了延寿街、羊肉胡同、西绒线胡同等20条胡同作为设计对象,向全国征集胡同街巷改造金点子。截至8月21日,共收到全国各地300名参赛选手的124份投稿作品。

经过海选初评、网络投票、媒体推荐等环节,最终决出20个设计团队进入昨天的决赛。现场进行点评的8位评委,有的是名城保护、北京民俗研究、城市规划领域的专家,有的是企业和政府代表,还有西城区街巷长代表。

“打造‘潮盒’空间,留住北京的胡同味儿。”北京林业大学景观学院设计团队第一个上场,演示PPT的大标题紧紧抓住了评委们的视线。什么是“潮盒”?其中一名设计师解释,就是从社区收集废旧木材和纸,压制、切割成标准尺寸,组装成不同大小的盒子,分配到社区。居民自己动手,像组装家具一样,把盒子组合成自己想要的胡同设施,例如花池、棋牌桌、凉亭、共享单车站、儿童游乐场等等。

居民自己动手,自然拉近了邻里间的距离。用统一材质,构建规范胡同空间,又直击当前不少胡同杂乱无序的痛点。“年轻人想法是多。”两位担任群众评审的大妈,在台下悄悄咬起了耳朵。

主办方介绍,这次闯入20强的设计团队,全部是由年轻人组成,有的是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有的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设计师团队,个个都是年轻创客。

实地调研迸发奇思妙想

参赛的大部分团队都没有在胡同里生活的经验,在拿出设计方案之前,个个都进行了数月的走访调研。2号参赛团队“伸缩式厨房”的创意,就是通过对大栅栏数百位住户的调研中琢磨出来的。

“我们这个项目叫‘加减成厨’,主要解决的是住户厨房占据院落空间的问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徐晓萌介绍,他们为期3个月的实地调研、测绘发现,大栅栏70%的住户加建房屋,被用作厨房的功能。但实际使用时间,仅占一天的八分之一。这些厨房让原本就不宽敞的大杂院,显得更加逼仄。

“我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弹性、可伸缩的厨房装置。用的时候拉出来,不用的时候将厨房收起,把原本占据的部分空间归还给院落,进行其他的一些活动。”徐晓萌身后的PPT演示引起了在场观众的极大兴趣。她所说的可伸缩式厨房装置,其实就是把人在厨房里操作的空间折叠起来。利用可伸缩装置,厨房在做饭时拉出来,宽度可达1.2米,不用时再推回去,宽度变为0.6米。

徐晓萌和同伴郑远伟设计中的可伸缩式厨房,外立面上还可以种植花草、攀援植物,给院子里增加生活气息。

“创意不错!”作为评委的西城区达智桥胡同街巷长高波,给两位选手点赞,同时也提出了中肯建议:“平房院里的厨房大多都是见缝插针盖起来的,很多空间特别窄小,能不能设计成这种可伸缩式,还要因地制宜。”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