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庆消费套路深当用监管来填平

婚庆消费套路深当用监管来填平

“十一”长假将近,不少情侣选择在假期举办婚礼,为能拥有一场终身难忘的婚礼,情侣们纷纷选择婚庆公司全盘负责。可是,从不少过来人的经历看,婚庆公司服务胡乱叫价、临时改变道具、婚礼人员“罢工”,都让新人在大喜之日“黑了脸”,有的甚至留下了终身遗憾。

800元聘请的化妆师,却是50元找来的外包人员;1500元请来的“金牌主持”,则是业余兼职的大学生,100元劳务费就轻松搞定……如此做法既是虚假宣传,也是一种消费性欺诈,婚庆行业的乱象之严重,由此也可见一斑。

对此,提高消费者自我把控和防范能力,具有基础性作用。然而,如果将市场规范的责任全部交给消费者,让每个人都具有一双识别真假的“慧眼”,显然并不现实。商家的责任、道德与诚信,才是保障消费权利、维护市场秩序的基础。

目前,国家尚未对婚庆、商庆等宴会庆典的经营资质做出相关规定,此意味着,消费者和服务者之间没有具体的参数标准,也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婚庆公司完全可以玩概念游戏,而消费者在维权时也会遭遇“依据困局”。

比如,婚庆主持人的水平如何评定,是资格准入型还是口头承诺型,是宣传确定型还是大众评价型,标准和依据不同,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结果。还比如,婚庆公司提供的全程摄影服务,囿于摄影机质量不佳、摄影师技术有限和会场布局不合适等因素的限制,导致拍摄的效果并不理想,若没有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作参照,则很难进行有效的维权。

一个行业,若没有完备的法律法规,没有统一规范的质量标准,没有标准而清晰的维权渠道,没有快速高效的维权体系,则很难真正稳定发展。据统计,全国2006年因婚礼而产生的消费接近3000亿元,到2008年上升至5000多亿元。目前每对新人花销大约在8—20万之间,以平均每对10万元左右的花费计算,2014年全国有1365对新人登记结婚,可测算出因结婚产生的消费总额约达1.36万亿元。面对如此巨大而前景广阔的市场,加强婚庆市场监管已迫在眉睫。

做好对婚庆市场和婚庆行业的规范,需要从资格准入、标准制定、法律完善和强化监管几个方面入手。在事前防范上,应当对婚庆公司进行准入管理,规范其主体资格。同时,弥补法律法规的短板,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是实施科学有效监管的前提。

社会治理具有相似性,社会现象同样有关联性,对婚庆乱象的治理,表面上是维护消费权利的市场行为,其实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措施。同时,治理婚庆行业所积累的经验,也足以作为其他行业管理的参照。用监管责任化解婚庆消费套路,才能避免让公众成为被伤害的对象。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