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开放发展的牢固根基
大规模的世界贸易与国际分工,持续不断的教育、旅游等人文交往,推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的形成。气候、环境、疾病与恐怖极端势力等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需要携手合作才能解决。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或利益共同体的根本原因。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第七个“不忘初心”即和平发展,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中国积极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第一,强调要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中国主张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第二,强调中国是合作共赢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而不是破坏者,消除相关国家对中国快速崛起的猜忌。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愿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第三,强调中国要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一方面,“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另一方面,“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
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抓住了保证对外发展顺利推进的关键。须知,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仍在世界上存在,特别是作为守成大国的美国在处理与扮演着挑战者的中国的关系之时。但是,这决不是中国国内某些社会思潮偏执冷战思维的理由。这些思潮的危害之处,是将冷战思维出口转内销,动不动就煽动民族主义或民粹情绪,进而对党和政府的决策施加舆论压力,而枉顾复杂的国际局势与国家之间的利益竞争与合作。中国共产党明确宣布中国不搞冷战思维,既是对国内外固守冷战思维者的当头棒喝,也在世界上树立了良好的道义形象,为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中国方案”奠定了更为坚实的道义基础。
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理念是开放发展的直接依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长远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高度,就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内容丰富、道理深刻的思想观点,为新起点、新阶段上的中国开放发展提供了直接依据。
从理论上讲,人类文明有着多样、平等、包容等特点。首先,“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其次,“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既然如此,“在文明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从具体的文明形态来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中国主张‘和而不同’,而欧盟强调‘多元一体’。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具体到每一种文明的探索、发展道路上,习近平总书记比较、肯定了中法以及中欧各自的探索。他指出,“进入近现代,两国(中国和法国——引者注)都经历了民族苦难、战火洗礼和对发展模式的艰辛探索,走出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也就是说,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是法国的资本主义道路,都是符合各自国情的道路选择。他还指出,“中国和欧盟都在经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改革进程,都在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尊重双方的改革道路,借鉴双方的改革经验,以自身改革带动世界发展进步”。在这里,有“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和“改革道路”的差异,有以“茶”和“酒”隐喻的“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差异并不必然意味着对立,在大多数情况下也不应该导致对立。
中华文明本身,就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具说服力的典型。“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在中外文明交流史上,“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胸怀宽广、视野恢弘的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是中国进一步开放发展的理念和行动指南。中华文明要想在世界上复兴光大,除了根据时代要求推进创造性转换外,还需要以开放的胸怀吸纳人类其他文明特别是西方工业文明的积极成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