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十九大·理论新视野】张鹏:以现代化经济体系支撑“两个一百年”的宏伟蓝图(4)

——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

(三)经济运行体制

第一,要为市场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使企业将生产经营与市场运营牢牢结合在一起,提升效益,提高质量,实现企业发展转型,推动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第二,在不断完善与推进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要转向微观主体,实现有活力的发展。当然,企业的活力来自于市场机制的竞争压力、规则透明、公平竞争、依法科学管理等。

第三,要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决定性作用,有效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战略性作用。战略性作用就是要让宏观调控有度有序。宏观调控不应直接影响甚至扭曲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和对产出的合理分配。但是,在市场无法发挥作用的地方,或者是在受各方面因素影响而导致市场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地方,宏观调控要及时补位,并且大力推进改革,提高市场效率。

(四)市场改革完善

我们要完善市场,推进改革,使全面深化改革现代化程度、科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使国家治理体系和现代化经济体系能够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更加平稳有序。从这个目标出发,市场改革完善有四个方面的内容需要注意:

第一,坚持质量第一和效益优先的原则。这里我想提醒大家要重视两个词:质量和效益。质量不仅指产品的质量,还包括产业的质量、发展的质量、经济发展和人民获得感之间的质量感受。这种质量感受是中国经济发展给生活带来的改善。当然,关键的问题仍然是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是我们以质量为生产目标的新生产体系的建构。

在质量第一的模式下,我们要形成有力的外部环境支撑。质量第一不仅是中国制造的魅力,也是中国制造的新特点,为中国制造的产品走向差异化竞争、走向现代化组织、走向创新型生产模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比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客观上要求市场要有差异化产品和个性化需求之间的匹配能力。但是,要想实现差异化产品跟个性化需求之间的匹配,我们就必须解决一个难题,就是差异化产品只基于差异化参与于市场配置,如果市场对差异化的筛选不足,或者是无力筛选差异化,那么市场上销售的仍然是同质的产品,难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甚至最终导致生产者之间打价格战,追求低价格、低质量。

质量第一,既是生产上的概念,也是市场营销上的概念,更是消费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第二,效益优先。我们不再简单地强调生产规模有多大,生产增长速度有多快,而是强调生产最终能够创造出多少效益,这些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及文化效益。生产出的效益可以使中国经济发展环境越来越好,内生动力越来越足。

第三,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这里我重点谈一下动力变革的特点。

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现在我们是把投资当成刺激总需求的手段,也就是当社会出现总需求不足的时候,我们往往通过加速投资来解决市场供求失衡。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牵引,推动着经济发展。如果从当前的发展要求来看,投资不仅是增加需求,更重要的是改变供给,把投资驱动型的总需求的动力理念转变成投资引导型的总供给的驱动理念,实现动力变革。

第四,实现全要素的生产率。通过一系列的变革,追求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最终结果就是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市场改革不断完善。质量第一并不是强调减少生产、提高成本,我们追求的仍然是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的生产,而且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有效化解和解决成本增长、劳动者工资上涨和企业效益提升之间的矛盾。

从以上四点要求来看,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是市场不断改善和提升的关键性要求。

责任编辑:田甜校对:张一博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