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林:古琴文化——高山流水之音(6)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对古人来说,不但是乐器,也是抒怀寄情之物。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是国乐之精粹。古琴的历史非常悠久,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琴融合了人们智慧的结晶,表现了华夏儿女对美好事物的赞颂与追求。古琴是一种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是传统高雅艺术的典型代表,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其意义与价值远远超出了一般的传统音乐。

三、古琴的保护与传承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于2003年10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旨在保护以传统、口头表述、节庆礼仪、手工技能、音乐、舞蹈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琴和昆曲因为其文化的缺失性和待保护的急迫性一起加入了名录。2006年5月国务院确定了一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也是第一批进入该名录的。

其实早在1972年,联合国就出台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这个公约指的是实体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比如黄山、长城、故宫等。后来联合国意识到文化的传承不光是实体的,还有很多无法具象的文化遗产,像演奏技法、长诗、昆曲、古琴等,所以经过多年酝酿,在2003年出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1972年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并没有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随着改革开放,外来文化开始冲击中国文化,这时候我们深刻的意识到了文化其实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对人的影响比物质的影响更加深远。所以,我国加大了文化传承和文化保护的力度。

前面我讲了,古琴断代已经非常严重了,这个断代从清末开始,导致古琴进入了没落期,但这个时期还是有很多伟大的弹琴人为古琴做了很多贡献,像吴景略等一些大师,他们在加紧的做古琴的抢救工作。在那个年代,琴人之间的交流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教学方式还是以传统的口耳相传为主,那个时候琴人的最主要工作有两大部分:第一,古琴的改制。因为人们意识到古琴的亲和淡雅不太适宜演奏,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琴弦易断,二是声音较小。所以,要让琴声更大一些,弦更稳定一些。第二,琴曲的拯救,刚才我们提过“减字谱”,“减字谱”一旦断代琴曲就失传了,那个时候大家要重新把许多谱子还原回来,这个过程叫打谱,那时每年还有全国打谱大会,把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演奏者请到一起商量谱子怎么打,每个流派应该怎么打。

时间进入到2000年,这是古琴的畜力期,人们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开始注重精神生活水平的建设了,这时候古琴开始有自己的小众圈子了,同时琴人之间的交流也变的更容易。这个时期不得不提到科技,那个时候手机开始普及,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琴人之间也有了更密切的交流。在2000年到2010年期间琴人之间的聚会叫做雅集,还是民间的小众聚会,都是自发的。在那个时候出现了像吴钊、李祥霆这样一批继续抢救古琴,同时为进一步的扩大古琴影响力而奋斗的老师。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