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宗一:说不尽的《牡丹亭》(3)

摘要:《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而汤显祖是昆曲中的灵魂人物,昆曲又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文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外在体现,在本次报告中,宁宗一教授以阅读经典的意义、经典文本的界定标准、戏曲欣赏的关键为切入点,从《牡丹亭》的历史地位及影响力、《牡丹亭》的发展史和接受史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解读。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发现昆曲的魅力,在戏曲巨擘的创作中找到现实意义。

三、戏曲讲解的两个关键

下面正式进入到对中国文学史里最辉煌的一页,著作《牡丹亭》的解读中去。

中国历史文化里有《二十四史》,这么完整的历史记载是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的,但这也仅仅是文化史的一部分。那么正史缺乏的是什么呢?是寻常百姓的“心灵史”。任何一部正史史书,包括《史记》(里面相当了不起的列出了《陈涉世家》),都听不到民间的心灵回声。要想知道寻常百姓的心声,只能通过小说、戏曲、诗歌来了解,所以中国的民族文化史里一半是历史,一半是文学艺术作品。一部完整的中华民族文化史必须是文史互补相生的,既有数量庞大的历史典籍,又有丰富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当然还少不了哲学及其他内容的补充,这里主要从文史两家来看。

对于戏曲的讲解有两点要注意

第一戏曲必须是场上之曲。我永远忘不了刚毕业时接替我的导师许政扬先生讲解宋元文学史(需涉及元杂剧)的经历。当时我的另外一位导师,戏曲大家、戏曲研究家和创作家华粹深先生教导我一定要看戏,他经常对我说:“讲元杂剧怎么能不看戏呢?”于是,他就时常带我去看戏。他带我看的第一出戏是在天津中国大戏院上演的由杨荣环主演的《玉堂春》,提起这出戏,大家或许能联想到玉堂春跪在地上接受三堂会审的情景,结果我坐在那儿睡着了。我们坐着8路汽车回学校,我的老师华粹深先生批评了我一路,他说:“你这样能讲戏曲吗?戏曲乃是场上之曲。”

场上之曲,这一点很关键。当时老师给我举了一个例子。《西厢记》第一折,张生在佛堂见到了崔莺莺,“赚煞”(一般每一折的最后一支曲子)里有一句的是“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后面有一句补白——“那小姐好生顾盼小子”。因为莺莺很少见到男孩子,第一次见到了张生这样的帅小伙,就生出了“顾盼”之意,很是喜欢。从“临去秋波那一转”可以看出,这一点一下就被张生捕捉到了,此处文字加在一起,连曲带白共19个。然而这19个字在舞台上要演出六七分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表演是立体的。戏剧是什么?沿用过去人家给戏剧下的一个定义:戏剧乃是会见,它和我们现在从荧屏上看到的电影、电视剧都不一样。虽然通过荧屏上的戏曲频道我们也可以看戏,但是戏曲的本体——血肉之躯的立体表演没能得到体现,没有和观众直接的接触、交流就不能称之为戏曲,这是戏曲的一个重要特点。

“场上之曲”是真正的戏曲本体,过去没有荧屏、视频,互联网还未普及的时候,戏剧的本身就是直接交流。在戏曲表演的过程中,观众动了情,演员很快就能发觉,然后更进一步地投入到角色塑造中去,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因此“场上之曲”是戏曲最重要的特点,单独解读《牡丹亭》的文本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中国的戏曲,包括唐诗、宋词、元曲在内,都用诗一样的语言来书写的中国的戏剧往往被称为戏曲,唐诗、宋词、元曲,元曲又分为散曲(即清唱)和扮演故事的杂剧。虽然是用作扮演故事的剧本,但杂剧的创作却运用了诗一样的语言。这种带有中国特色的戏曲创作方式被称为“以诗笔写剧”,简称诗剧或剧诗。大家可能都读过《汉宫秋》,汉元帝送走昭君的唱段。再有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关于长亭送别的描写:“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活脱脱的一首言情诗。这些语句看似套用了前人的诗词,但是仍然包含了一定的创造性,通过与人物情愫及思想感情的密切结合,使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剧诗。

单独讲解文本的另一个局限之处就在于,像我这样缺乏诗意的人很难传达出《牡丹亭》这种剧诗的诗性真谛,这是很遗憾的。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