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理论新视野】张祖群: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3)

——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部分内容?来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旅游管理系张祖群教授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为您解读,敬请关注。

宣讲家网:您说到这么多的文化遗址,那么我们如何去利用它们?您能举个例子吗?

张祖群: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故宫,故宫是中国52项世界遗产之一,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可能是目前海内外游客单体参观最多的景点。这几年,在几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努力之下,不断扩大了故宫的开放面积,修缮了故宫中的单品文物。比如,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太和殿做了大修;一些重要国事访问的宴请等,都在故宫举行。这些活动实际上是将故宫作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长河中,近几百年以来最重要的宫殿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在这个文化符号里开展一些国事活动,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历程。所以,游客看到的也是文化背后我们这个民族的发展历程。

宣讲家网:关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个方面的概念,您能给我们举个例子吗?

张祖群: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相当于文物的概念。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遗产总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5年,在有识之士的推动之下,中国加入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因此,中国作为签约国就可以将我国最重要的带有物质性成分的自然遗迹、陵墓、石刻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申报,申报成功后就可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比如泰山、长城、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故宫、峨嵋山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更多的是指民俗方面的内容,它没有明显的物质文化依托。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主权国家或者民族可以将反映民族精神的民族习俗、传统手工艺等在教科文组织进行申报,申报成功后可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为止,中国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达39个,是全世界主权国家中拥有世界非遗最多的国家。同时,这几年中国各级政府也十分重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了从国家级到省级、地市级,乃至县级的四级非遗名录,公布了若干非遗的相关的主体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今天我们在文化复兴领域非常重要的两个支点。

比如闽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醒狮。2006年5月20日,广东醒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说,醒狮是华南地区的民众在不断与湿热的自然环境做斗争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非遗形式,是在重大节日时表达喜、怒、哀、乐等复杂情感的,一种融体育、舞蹈、艺术、武术等多种艺术因子为一体的独特的非遗活动,是生生不息、男儿当自强的华南文化的体现。华南地区的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不同从醒狮上就可以体现出来,这也是开疆文化在闽南地区的一种整合与彰显。

但是,在今天的语境之下,醒狮文化的传承也面临着工艺材料革新、传统艺人老化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浓墨点狮的这一段,往往需要一个社区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用浓墨来点,才能使狮子具有灵气。由于喜欢传统民俗的人越来越少,醒狮文化还面临着传统观众的缺失问题。因此,传统醒狮的传承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去华南地区的时候,一定要看一看正版强的醒狮,那是开疆文化在中国南方的一种体现,也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一种体现。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