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文化为魂

乡村振兴 文化为魂

我们生活在一个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时代。

城市是用石头写成的史诗,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前进,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许多城市在规模和建设上可以说毫不逊色,北京、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更是让世界为之震撼。但是,在这些光鲜亮丽的大城市背后,那些许多见证着华夏大地沧桑巨变、曾经陪伴我们生存百代的乡村,却渐渐成了底层、边缘的近义词。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乡村始终占有着重要地位,乡村的富庶是我国盛世历史的标志,描写乡村优美田园生活的浪漫诗篇更是数不胜数。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今,我国乡村面临着凋敝和衰落的客观事实。

当前,我们与发达国家最大的差距不在城市,而是在乡村。在欧美发达国家,一些环境优美的乡村成了现代生活的标志和象征,生活品质也远高于城市,成为人口休闲休憩的重要区域,一些乡村庄园甚至成为接待国家元首的外交场所。而在我国的部分乡村,脏乱差的情况仍没有根除。我国农村人口总量庞大,即使在城镇化成熟稳定后,农村人口的数量仍然会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因此,没有乡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国家的现代化。

诚然,开展新农村建设的这些年,我国的乡村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比起城市变化的日新月异,乡村的发展依然滞后,其中最直观的体现是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城乡居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大。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乡村,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这既切中了当前乡村发展的要害,也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方向,明确了乡村发展的新思路,是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性转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就是补齐乡村这块短板。广大乡村居民能否同步实现小康,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

但仍需要看到的是,我国是城乡区域差异较大的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农业农村现代化始终是薄弱环节。所以,想要乡村驶上发展的快车道,“授人以渔”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想做到授人以渔,就要在推进多元化产业发展上做文章。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乡村建设的基础。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加大特色资源、优势资源、闲置资源开发力度,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开发模式,更要充分发挥农村地区的生态优势,坚持“内修人文、外修生态”,着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

同时,乡村文脉的传承与创新也需要引起社会的重视。乡村文脉就是一种源于乡村生活、不同于城市文化的另一种文化,它是乡村居民在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一种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文气息的文化。传承好乡村文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让每个人真切地体会到属于自己的“根”。

如果说产业发展和文脉传承是乡村建设的客观要素的话,那么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则是村民们建设乡村的主观要素的体现,而文脉传承中的创新更是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新的历史时代相融合。新农村建设,“客观”和“主观”一个不能少。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通过乡贤文化这个联系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引领道德风尚,传承乡村文明。

没有现代化的乡村,就不会有现代化的中国,而没有文化传承与创新,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协同努力,在不远的未来,乡村的发展也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一样,在新时代里展示新气象。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