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汉宁:共产党人的现代化情结

尹汉宁:共产党人的现代化情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发出号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并且描绘了未来30年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前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后15年即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抚今追昔,不禁联想起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的现代化情结。

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国防的四个现代化。在1963年召开的第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在报告中号召全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技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1964年,毛泽东在修改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在1975年召开的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第一步从“三五”计划开始,用15年时间,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任务,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安排,即前10年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后10年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会谈时,把四个现代化量化为到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他认为,实现这个目标,就达到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小康之家”。

党的十四大宣布11亿多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党的十六大宣布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了本世纪前20年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要求,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的现代化建设战略安排,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共产党人对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机遇的准确把握,对“赶上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也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思想内涵和战略部署的科学内涵都有新的更大拓展。

几代党的领导人始终不渝、一脉相承的现代化情结召唤着我们:只有实现现代化,才能摆脱贫困与落后、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更加充分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