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中国百姓关注的电视节目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一度横扫各个卫视频道的明星真人秀节目不再霸屏,而《于成龙》《大秦帝国之崛起》等历史正剧,《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收视率异军突起,相当火爆。那些富有历史沧桑感的人物故事,那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家名句,真切地打动了无数观众,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归属感。
追寻历史,呼唤传统,是当下社会文化回归的表现。而这背后强大的推动力在于,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视历史,将历史思维贯穿于治国理政的每个层面。
习近平就是一位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的领导人,视国史、党史为继续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必修课。2015年8月,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山东济南举行,习近平专门写信祝贺。他说,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
“精忠报国是我一生的目标”
习近平在河北正定工作时结识的至交、作家贾大山,曾用“儒生”这个词来评价习近平。美国学者熊玠在《习近平时代》一书中,详细描述了习近平对中国历史的熟谙——这来自他骨子里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
2014年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来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看望少年儿童。当看到正在练书法的孩子们写的“精忠报国”4个字时,他有感而发:“我从小就受这4个字的影响……精忠报国是我一生的目标。”
两年后,人民日报刊文报道了这个关于“精忠报国”的完整故事。习近平大概五六岁的时候,母亲齐心经常带他去买书。“当时,我母亲在中央党校工作。从中央党校到西苑的路上,有一家新华书店。我偷懒不想走路,母亲就背着我,到那儿买岳飞的小人书。”习近平回忆说。当时,岳飞的小人书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岳飞传》,一套有很多本,其中有一本是《岳母刺字》;另一个版本是专门讲精忠报国这个故事的。齐心把两个版本都买了。回家之后,齐心就给习近平讲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故事。习近平听完对母亲说:“把字刺到身上去,多疼啊!”齐心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
习近平想起这段往事时说:“‘精忠报国’4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他铭记在心的,是精忠报国的赤诚和胆略,是镌刻有历史印记的人生志向。
岁月增长,习近平的书单也在变长。有媒体曾整理过他的书单,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和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其中最多的还是中国历史文化典籍:《左传》《史记》《三国志》《贞观政要》《资治通鉴》……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经历过无数来自内部的矛盾、冲突和来自外部的挑战、威胁,但能够始终凝聚人心的,是我们的历史传统。这些传统以一页页史书为媒,传承至今。习近平爱读史书,也希望年轻人多读史书。他说:“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2014年12月20日,他到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考察,出席了学生们举办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主题沙龙。习近平对围在身边的年轻人说,自己青少年时代非常喜欢阅读中华文化典籍,坚持一点一滴地学。他说:“直到现在,我一有空就会拿起一本翻一翻,每次都觉得开卷有益。”
2011年,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以中华民族历来有维护国家统一的传统为例,向广大领导干部强调了研究学习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春秋时期,孔子修订《春秋》,包含‘大一统’思想。到了秦汉时期,‘大一统’已成为当时政治思想领域中的主流。基于这种认识,各族人民都把维护国家统一看作天经地义、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与责任。尽管在一些历史时期也曾出现过分裂局面,但统一始终是主流。而且不论分裂的时间有多长、分裂的局面有多严重,最终都会重新走向统一。”
在那次讲话中,习近平还引用了颇多古代典籍中的故事:孔子的“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汉使苏武的饮雪吞毡,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逐而赋《离骚》……他总结说,这些历史经典体现了中华民族刚强坚毅、自强不息的传统。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 2015年11月3日,习近平在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期间会见外方代表时说。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传承,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从“精忠报国”到开卷有益,再到文化自信,文化的传承得以存续,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有了更充足的精神力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