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从崔致远、阿倍仲麻吕谈睦邻友好
“百金买屋,千金买邻,好邻居金不换。”2014年7月,习近平在韩国首尔大学演讲时如是说。执政4年多,有媒体总结出了习式外交的几大特点,其中之一便是重视周边、抓支点国家。中国与周边国家有着悠久的友好交往历史,其中不乏精彩的故事。在首尔大学的那次演讲中,入唐为官的新罗人崔致远和万历援朝战争中的明军将领陈璘都被习近平提起。
崔致远12岁时只身渡海入唐,虽然当时已是唐朝晚期,但盛世的余韵犹在。像很多新罗留学生一样,崔致远年纪轻轻就进入国子监学习。17岁时,他参加唐朝科举考试,金榜题名。消息传回新罗故乡,崔氏家族举族同庆。但崔致远志存高远,没有就此衣锦还乡,而是选择留在唐朝发展,先后做过县尉和淮南节度使的幕僚。黄巢起义期间,崔致远起草的《檄黄巢书》言辞凌厉,其中名句“不惟天下之人皆思显戮,抑亦地中之鬼已议阴诛”传于天下。在唐朝期间,崔致远广交文人名士,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留唐16年后,弟弟拿着家信希望接崔致远回乡,他这才和弟弟一起返回新罗。崔致远以唐朝三品官衔荣归故国,受到了新罗国君的重视。回国后,他传播汉学的热情不减,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终成“东国儒宗”。直到今天,崔氏后人还回到崔致远生活多年的扬州祭祖,扬州也建有崔致远纪念馆。
在露梁海战中牺牲的明朝将领邓子龙和朝鲜名将李舜臣人们早已熟知,但邓子龙的上司陈璘的故事却鲜为人知。万历援朝战争后期,陈璘被任命为御倭总兵官,统领援朝明军。丰臣秀吉病死、日军撤退时,正是陈璘令邓子龙配合李舜臣截击敌人。邓子龙和李舜臣双双战死后,陈璘果断派军支援,痛击日军。随后他领兵西进,烧毁敌船数百艘,杀敌两万余人,生擒日军大将数名,为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明朝灭亡后,陈璘的后人陈泳溸不愿降清,便迁往当时的朝鲜,其后裔一直在今天韩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如今,韩国的陈氏后人常到陈璘的故乡广东祭祖,留下中韩友好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
在与其他周边国家的交往中,习近平同样善用历史典故。2015年5月,中日友好交流大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在会上发表了讲话,有日本与会者说:“听完习主席的讲话,我们很多人都哭了。”在中日关系复杂敏感,甚至还存在不少消极因素的情况下,习近平巧妙地用阿倍仲麻吕和李白的友情触动了人们的内心。
阿倍仲麻吕是著名的日本遣唐留学生,入唐后改名晁衡,在国子监学习,后来考中了进士。他备受唐玄宗厚遇,官至客卿。他在唐朝待了37年,56岁高龄时,由于思乡心切,才返回日本。得知这一消息后,唐玄宗任命他为唐朝回聘日本使节。任命一个外国人为本国使节,这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足见唐玄宗对他的信任。然而,在归国途中阿倍仲麻吕乘坐的船遭遇风浪,有人误传他溺亡。他的好朋友、“诗仙”李白闻讯悲痛不已,写诗《哭晁卿衡》悼念他:“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阿倍仲麻吕后来看到李白的诗,百感交集地写下《望乡》,作为回应:“卅年长安住,归不到蓬壶。一片望乡情,尽付水天处。魂兮归来了,感君痛苦吾。我更为君哭,不得长安住。”1978年和1979年,日本奈良和中国西安相继建了“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习近平用生动的历史故事回忆中国和周边国家友好交往的历史,以古喻今,告诉世人亚洲命运共同体源远流长。在更为宏大的“一带一路”建设中,他同样善讲历史。去年4月29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举行了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探讨了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习近平说,中央政治局安排这个题目,主要是想通过了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总结历史经验,为新形势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借鉴。正如习近平所言,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友谊之路。
2014年9月,在对塔吉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前夕,习近平在塔吉克斯坦《人民报》和“霍瓦尔”国家通讯社同时发表了题为《让中塔友好像雄鹰展翅》的署名文章。文中提到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故事。同年,习近平访问德国,在柏林科尔伯基金会发表演讲时说:“历史上,郑和下西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郑和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节纠纷,打击海盗。中国奉行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给予邻邦巨大帮助,交了很多朋友。”
据《汉书·张骞传》记载,汉武帝时期,本是侍从官的张骞奉命西行,寻找不知所踪的月氏人,希望联合月氏抗击匈奴。途中,张骞被匈奴扣押,滞留10年后才趁机逃出,抵达西域。在归途中,张骞再次被匈奴扣押,一年后才逃回长安。几年后,汉军击败匈奴,夺取河西走廊,汉武帝命张骞再使西域。在第二次出使时,张骞遍访西域诸国。随他来到长安的西域使者回国后报告了汉朝的强大,汉朝在西域的政治影响力迅速上升。以张骞通西域为契机,汉朝和西域国家的交往增多,丝绸之路由此开辟。此后千年间,包括现今塔吉克斯坦地区在内的西域诸国,与中国的交往非常紧密,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张骞出使西域的千年之后,郑和在15世纪七下西洋。此前,中国周边国家局势动荡,东南亚各国相互征伐,关系不睦。郑和虽然率领着强大的舰队,但一直推行和平外交。他到达爪哇岛时,岛上的东王和西王正在交战。西王以为郑和是来援助东王的,误杀船员170人。军官们马上请战,要为船员报仇,但被郑和阻止了。他认为,如果开战,其他国家也会以为明朝使团是来侵略的。事后西王惶恐请罪,还要以6万两黄金作为赔偿,郑和和平处理了这一事件,并放弃了赔偿。西王很是感动,自此与明朝相处和睦。
在临近爪哇的苏门答腊岛,当地华人对郑和说,海盗陈祖义四处劫掠,请求郑和铲除。郑和随即兴兵剿灭了陈祖义,斩杀海盗数千人,烧毁海盗船数十艘,维护了当地的安全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陈祖义本人被郑和生擒,随后押回京城,依律处斩。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路精神,把中国的发展同沿线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老的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通过生动的历史典故,习近平唤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对丝绸之路的美好记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在这篇精彩的演讲中,习近平旁征博引,提及诸多生动的历史典故。他从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讲到150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从“能否成立人道主义组织?能否制定人道主义公约”的“杜楠之问”讲到红十字会的应运而生……习近平说,理念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出路。面对各国关切的问题,习近平坦言“我们要从历史汲取智慧”。
重视学习历史和总结历史经验并加以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和道路,这是我们党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身为一位中国共产党人,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观,将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有机地融入治国理政的新实践中。这份深远的历史眼光、深厚的历史智慧、深邃的历史思维,殊为不易。中国拥有这样一位深具历史思维的领导人,是人民之幸,国家之幸,也是世界之幸。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