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郭凤海:世界文化发展与中国文化自信(2)

(二)当代世界文化多样性互动特征及走向

当代世界文化多样性互动特征及走向主要取决于多样性文化共存格局背后起作用的更深层的力量。这种更深层力量,概括起来就三个字:“球”“钱”“网”。“球”是全球化,“钱”是资本化,“网”是信息化、网络化。换句话说,从人类社会展开的时空范围看,是全球化;从人类社会转型的基本利益杠杆看,是资本化、市场化;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技术水平看,是信息化、网络化。这“三化”使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展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多样性地域民族文化的大汇聚。人类文化大汇聚,主要表现为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被卷入到世界化历史进程中。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世界历史理论”,他指出,世界历史、普遍交往、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世界文学”就是世界文化。一方面,全球化、资本化以及今天的网络化,使各民族文化汇入世界性文化之中,使“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比如上述五大文化区中的中华文化,目前在世界上非常活跃。世界上有140多个国家建立了511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

同样,道家文化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流派,在当今世界也是非常活跃。16世纪道家学说传入欧洲,其人性“法自然”思想、“反者道之动”权力“制衡”思想、用轮毂与车轴比喻法度与民主的制度法治思想,以及“我无为,民自化”小政府大服务理念,对欧美政治文化影响非常大。据统计,《道德经》西方译本和印数仅次于《圣经》,老子因《道德经》这一著作被评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美国政坛奉老子为“总统之师”,许多总统都是道家学会会员。这就是说,即使是中华文化,也不能仅仅从其自身来理解,而要从世界文化视角上来理解。另一方面,各种文化普遍交流、对话,又使每个民族的文化个性、差异和竞争,在相互交织和比较中得到彰显,得到全面展现,从而使人类社会的精神活力空前迸发。

第二,人类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大转型。近代以来,欧美文化可以说是异军突起;世界各国从西方的坚船利炮中见识到了什么是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人性、人权、开放、竞争等等,见识到了适应资本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也见识到了英美等西方国家靠资本输出、靠殖民掠夺、靠文化创新崛起的现象,还见识到了资本尽管充满了血腥欺诈,但也显现出激活资源的有效性。人们受到启发,就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在近现代化的历史中必须要做资本的强者,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不被淘汰。由于近代以后的世界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发展,给世界各国文化发展带来的冲击,就导致世界尤其是东方各古老民族为了应对西方资本的挤压,为了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不得不追赶现代化。各个古老民族不得不放弃许多古老的自己本有的价值传统和生活方式。这不是一个平静的过程,它充满了血泪,充满了硝烟和斗争。马克思指出,“看到这无数辛勤经营的宗法制的祥和无害的社会组织一个个土崩瓦解,被投入苦海,……是会感到难过的;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怎么办?得转型。文化得转型,在向西方强势文化学习的过程中,努力推动本民族文化在转型创新中繁荣和发展起来。只有新的繁荣和发展,才能在新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被淘汰。转型带来巨痛,但我们别无选择。

鸦片战争170多年来,我们从器物技术,到社会制度,再到社会文化,从改良、革命到建设,直到今天我们搞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上历史进程本身就包含着从社会文化的深层回归到对资本的清醒认识,当然还有自由、民主、人权、平等、公正、法治等等,对这些文化要批判地加以借鉴,由此创新本民族的文化。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使中国发生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历史性巨变,这主要表现为三次价值观转型。第一次价值观转型是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在这段历史时期里,我们主要是引进西学,批判传统儒学价值观,靠向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第二次价值观转型就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我们既反帝又反封建,既批判传统儒学的价值观,也批判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由新文化运动诞生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价值观,也就是从“五四”新文化向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革命价值观转变。第三次价值观转型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推进文化创新、理论创新,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发挥资本杠杆对社会资源整合的作用,实际上我们讲的就是向资本自觉的回归。这种资本自觉的回归和西方也是完全不同的。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文化价值观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变。

中国文化实现第三次价值观的转型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它经历了几十年的历史探索过程,包含着时代主题的转变——从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包含着主流哲学主要思想的转变——从讲阶级斗争转向讲社会和谐、以人为本。经济上,从过去强调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强调计划经济,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上,从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强调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文化上,从过去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包打天下、排斥多样性,日益转向一元主导、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新的文化方针和政策。道德上,从过去个人利益完全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转向日益尊重个人道德选择和利益选择、个人价值追求,肯定人的正当利益、价值和人权,倡导改革开放、进取竞争、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契约诚信等思想文化和价值理念,这都是社会大转型的结果或者说社会向更高发展层次的转变。特别是我们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对思想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

从中国社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历史性巨变看到,在多样性的地域民族文化的大聚会中,社会和文化从传统向现代已经发生了持续性、大规模的变迁和转型。这是当代世界文化发展,包括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和趋向。

第三,人类内在精神和活力的大迸发。全球化、资本化和网络化对人类内在本质力量的激活作用是无与伦比的。特别是网络化、信息化,对全球化、资本化发挥了巨大的“倍增加速”作用。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已达7.31亿(相当于整个欧洲的人口总量),手机网民6.95亿,网上支付用户达到4.75亿。互联网信息化、网络化在中国发展极其迅速,以虚拟符号化的交往方式超越各大文化区的限制,在相互交织、碰撞中使文化展现出由单一向交互,由线性向网状、多极、多元、多样、多维、多彩的局面,由此推动人类内在精神和活力全面迸发。这种态势折射到人类生产生活领域,极大推进了农业集约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交通实时化、教育远程化、医疗会商化、金融电子化、商品网购化、生活数字化、传播自媒体化……全球资本流、信息流、人力流和物资流空前优化整合,人类文化内在活力在相互激发中轮番升级,展现出文化发展对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吴自强校对:张凌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