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北京中轴线体现了明清皇权及宫城都市文化(2)

摘要: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故宫,早先叫做紫禁城,是明清皇帝居住的宫殿,如今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故宫体现了明清皇权及宫城都市文化,其每一个殿从命名到用途都有不同的渊源和讲究,它所展示出的“和”文化、阴阳道学等深刻内涵,很好地诠释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说到玉皇大帝,原先我当美术老师的时候有人找我画过天兵天将,我赶紧找插图,按照古代大将的打扮画,画完之后交上去,被美术馆给退了回来。对方说我画的不是天兵天将,是宋将。于是我就反问他“你见过天兵天将什么样吗?”对方回没有。我:“那画一个冒充不就好了吗?”他:“不行,天兵天将是有讲究的。”我问他有什么讲究,他让我去看《西游记》里是怎么讲的。翻过书之后我才知道,

天兵天将叫二十八宿。天分四方,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东边的天兵天将长着龙脑袋,西边的天兵天将是老虎脑袋,南边的天兵天将是朱雀的脑袋,北边的玄武则是龟和蛇的化身。

按照这个分法,紫禁城南边的午门实际上是朱雀的化身,又被称为朱雀门。古时的午门是专门用来迎接打胜仗的军队凯旋的,相当于西方的凯旋门。将军打了胜仗回来不能直接带着军队进入紫禁城,这样皇帝该觉得不安全了,那要怎么办呢?城门外有高大的城墙,在紫禁城外面奏乐欢迎。皇帝坐在中间,两边是预备吹奏乐器的人,武将领着部下向皇帝献兵符、报告成果。皇帝表彰过将军以后,两侧钟鼓齐奏,大将率领众人退回,仪式结束。至于现在很多人都听过的午门斩首,那是戏词,是根本没有的事。

午门的背后是两座雁翅楼,从前面看上去像一只大雁伸展出一双翅膀,也像一个人拥抱世界。刚才我们讲了内和外安,下面我们讲中华的和谐文化。故宫三大殿就很好的诠释了中华“和”文化的精髓。

第一间是太和殿。古代“太”和“大”相通,“太和”指得是气蕴未分的混沌状态,也是宇宙最原始的秩序状态。宇宙是怎么来的?古人认为宇宙是由阴阳两种气组成的。太阳照耀着的地方非常暖和、明亮,属于阳气;背对太阳的地方寒冷、黑暗,属于阴气。依据这种对世界本源的认知,老祖宗创造了阴阳鱼的图案。韩国的国徽上印的也是阴阳鱼,但是没有眼睛。我们的阴阳鱼是有眼睛的,黑色里有小白眼圈,白色里有小黑眼圈,这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开始。中国人对事物的认知跟其他地方的人有所不同,世界上的大部分人认为黑与白应该是截然分明的,而阴阳鱼中用S形曲线分割阴阳的做法,恰恰表明了中国人认为阴阳是可以相交的,与之相应,黑与白虽然冲突但也可以相互交融。这种认识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体现在了我们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上,不同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可以和平共处的理论基础就是“太和文化”。阴阳鱼的鱼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提醒大家要考虑共生共赢。

第二间是中和殿。中和”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自于孔子的思想。中华和谐文化发展到2500年,中华民族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孔子。孔子认为“和”要不偏不倚,要保持中正,这种中正之和谐、公平之和谐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庸之道。中和殿刚好位于三大殿的中间位置,它是一个四角攒尖顶的亭式建筑,讲究“致中和”的思想理念。我国的许多公园里都悬挂着写有“致中和”三个字的匾额,旨在强调和谐大道应该是不偏不倚、公平公正的。“中和”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自于孔子的思想。

第三间保和殿是重檐歇山顶式建筑,上面有三层高台阶。《易经》里讲“保合太和,乃利贞”,意味着和谐到一种圆满的境界。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张艺谋导演在开幕式的活字印刷术节目中展现了中国汉字“和”的演变过程,不仅令世界各国的代表叹为观止,还被当时的奥组委主席雅克·罗格夸赞为无与伦比的奥运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反响,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观众从中领略到了中国“和”文化的巨大魅力。今天中国的发展模式能得到世界的认可和钦佩,也少不了和谐文化所带来的包容能力的影响。

三大殿各有其职能用途。其中,最大的太和殿是专供皇帝登基、举行大婚典礼的宫殿。中和殿是举行大型活动的地方,比如礼部官员汇报工作情况,宗教领袖、各国使节来访等,通常是在这里进行接见,相当于我们今天开会时的报告厅或是接待客人的贵宾室。那么保和殿是做什么的呢?主要有两个用途。第一是春节的时候皇室人员集中在保和殿一起吃团圆饭,现在我们叫国宴。第二个重要功能就是挑选天子门生。古时候,考进士,最后一关(殿试)皇帝会亲自提问来考核入围的进士的能力,最后钦点出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其他的赐进士出身,这些人都被称为天子门生。原本殿试是在太和殿举行,后来由于太和殿太过空阔又挪到了保和殿,皇上能够看清楚考生的面孔。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