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产党宣言》到《为人民服务》

从《共产党宣言》到《为人民服务》

摘要:人民群众决定着社会变革。无产阶级所处的地位和状态决定了他们是人类历史上革命最彻底、最坚决的阶级,是人类历史发展趋势的体现者。

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这一目标是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前提和基础,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具体运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政党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全心全意服务于绝大多数人。毛泽东在1944年9月发表的《为人民服务》一文中着重阐述了这一思想,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追根溯源,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对无产阶级在社会历史发展进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科学阐述,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形成的标志。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毛泽东等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具体国情,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群众史观的理论内涵,《为人民服务》一文就是重要标志之一。因此,立足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梳理从《共产党宣言》到《为人民服务》之间群众史观的逻辑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群众内涵的继承与发展

“人民群众”这一概念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工人阶级。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他们生活在19世纪的德国工业革命时代,当时的工人阶级占人口的绝大多数,遭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此消彼长的工人运动日益显示出了强大力量。他们认为,如果在全世界范围内把工人阶级都组织起来,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工人阶级有足够的力量和勇气来征服人类社会。

与19世纪的德国相比,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民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突出。由于所处的生活时代和社会背景的不同,毛泽东认为我国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农民。他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界定了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所包含的不同内容。例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抗日战争时期曾明确指出的:“什么是人民大众?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是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百分之九十”和马克思的“绝大多数”、列宁的“大多数”一脉相承,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坚持。毛泽东的这一系列不同论述既是对马克思和列宁的继承,又是结合中国国情的进一步发展。可以看到,关于“人民群众”概念的内涵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不断向前演变发展。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思想的继承与深化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处于主体地位,是促进社会变革的主力军,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着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任何历史活动都是社会主体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恩格斯曾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产生和存在的基本条件,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创造者,是社会生产的主体。正是在人民群众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中,社会财富才被越来越多地创造出来。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列宁认为,工人和农民以劳动的形式创造了社会的全部财富。毛泽东也认为,一切文学艺术产生的源泉存在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纵观整个人类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没有人民群众的创造实践,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将无从谈起。

人民群众决定着社会变革。无产阶级所处的地位和状态决定了他们是人类历史上革命最彻底、最坚决的阶级,是人类历史发展趋势的体现者。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不可避免。在这一过程中,人民群众发挥着重要作用。无产阶级意识由自发到自觉的转变,预示着其将是不断推动未来现实社会的坚定力量,是促使人类走进自由王国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只有解放了全人类,最终才能解放自己。列宁继承发展了这一观点,主张应积极发动群众的力量。列宁认为人民群众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主张普遍吸收所有的劳动者来管理国家,充分体现了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重视。与列宁一样,毛泽东也看到了人民群众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决定作用,这一认识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的推进而日益深刻。例如,“革命是什么人去干呢?革命的主体是什么呢?就是中国的老百姓。”“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继承与坚持

马克思主义经典始终坚持以无产阶级的立场为出发点,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这些对无产阶级政党性质和任务的论述,为以后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列宁继承了这一思想精髓,认为:“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否则共产党就不能率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不能率领群众,整个机器就要散架。”

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这一目标是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前提和基础,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具体运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和行动准则。

任何思想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群众史观也是如此。在俄国和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列宁和毛泽东把马克思群众史观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王妗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