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才:中国传统哲学的理想人格论及其现代意义(5)

侯才:中国传统哲学的理想人格论及其现代意义(5)

3.中国传统哲学理想人格论为拯救现代性危机提供了一种重要的中国方案

中国传统哲学理想人格论的现代意义和价值何在?择其要者或许可枚举下述两个方面:

一是,它提供了一种人与自然或人与“道”相统一的内在的路径和模式。中国传统哲学的理想人格论代表和彰显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将“内圣”即主观世界的改造作为“外王”即客观世界的改造的前提,关注和追求的重点首先并非是人对外在自然、外在世界的认知和作用,而是对人自身心性的求索和修炼;并非是向外寻找人与自然或存在者与“存在”相统一的中介,而是从人自身内部来探究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道”的统一。它重视人自身的“内圣”,重视内在的反省和心性的澄明,这样,就使它能够提供一种人与自然或人与“道”相统一的一种内在的路径和模式。相比较而言,在西方哲学中,即便是当代最有影响的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始终重视和强调的也仍然是人作为“此在”存在于“存在”之中,而非“存在”存在于“此在”的人之中,本质上仍未逾越和超出向外寻找人与自然或世界相统一的立场。

二是,它为拯救现代性危机提供了一种重要的中国方案。近代以来,人类面临的最大实践课题就是现代化。这表现在思想理论上,则是一种合理的“现代性”的塑造和构建。当代的哲学家、思想家们普遍认为,人们普遍谈论的现代性存在着危机甚至是某种重大的危机。如果确实如此,那么,这种现代性危机的根源何在?笔者以为,是人自身的需要和欲望恶性膨胀的结果,是人未能成为自身的需要、欲望的主体的结果。具体而言,近现代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极致化和普遍统治,由于工业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满足自身需要和欲望的手段空前地提高。与此相适应,人类的需要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即对使用价值的追求变成了对价值的追求。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提示,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的主要是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作为物质财富是具体的、有限的。因而,人们对使用价值、物质财富的追求也是有限的和有止境的。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追求的已不再是直接的使用价值和物质财富,而是价值。价值的增殖和扩张是无限的,没有止境的,因而,人们对价值的追求也是无限的和无止境的,由此会导致“致富欲和贪欲作为绝对的欲望占统治地位”。据此,我们有理由认定,现代性危机的实质,是在市场经济充分发达的条件下,由于人的需要的质变和欲望的无节制地膨胀,人愈渐沦落为自身的需要和欲望的客体,而没有成为自身需要和欲望的主体。人能否成为自身需要和欲望的主体?应当说,这首先是一个根本性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问题。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或许可以说,现代性危机的最终解决或现代化的最终完成可以归结为道德、伦理和价值观问题,即归结为伦理学的实践化和价值观作用的发挥。而正是在这里,中国传统哲学的理想人格论彰显出它的现代性和重大功用。

(作者:侯才,系中央党校哲学部一级教授)

责任编辑:王玮玮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