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建在西单商场前的本市第一座人行过街天桥。王振民/摄
1984年,崇文门人行过街天桥。李士炘/摄
1981年9月2日,《北京日报》2版
1982年7月1日,《北京日报》1版
1983年12月30日,《北京日报》1版
1987年10月1日,《北京日报》3版
1999年,琉璃厂文化街过街天桥。张西林/摄
1997年1月18日,《北京日报》2版
1999年4月16日,《北京日报》1版
1997年9月6日,《北京日报》2版
1999年11月21日,《北京日报》7版
2001年11月27日,《北京日报》7版
2001年,本市首座自动滚桥行人过街天桥在朝外大街建成,桥身还首次采用抗腐蚀材料制作拱架罩棚。许寿金/摄
2004年7月17日,《北京日报》5版
伴随着东单路口两座过街天桥的改造进入尾声,过街天桥走进市民的怀旧视野。北京当时是如何想起来在空中架桥的?根据报道可知,这种兴建于上世纪80年代京城的交通设施,曾有过“缺胳膊断腿”的麻烦,也曾有过“加腿”升级的经历,还曾是非法小广告和无照商贩聚集的“重灾区”。
1 首座过街天桥出现在西单
上世纪80年代初,本市交通流量增长迅速,行人过马路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像西单北大街、东单北大街和西四、东四、西单、东单、王府井等繁华街道和路口,每条人行横道高峰时一小时通过的行人就有1万多人次,经常出现“人墙”。
行人在这些地方过马路,要与1000多辆机动车和6000多辆自行车在人行横道处相交叉,过街十分困难。再加上个别司机开车到人行横道时不注意避让行人,交通事故不断发生。据不完全统计,1981年上半年,仅在建国门至天安门的长安街一线,在人行横道内就发生交通事故23起,伤18人、死亡3人,情况十分严重。(1981年9月2日《北京日报》2版,《尽快解决行人“过街难”的问题》)
为解决行人过街难的问题,交通管理者们提出了在路上架桥的想法,也就是修建“天桥”,以实现人和车的彻底隔离。
1982年7月1日,北京首座过街天桥正式通行。这座过街天桥位于西单商场门前,它的建成,不但令附近交通状况得到改善,还为本市解决繁华街道行人横穿马路与过往车辆的矛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1982年7月1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首座人行过街天桥今起通行》)
此后,市政府根据《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开始在一些交通拥挤、阻塞严重的路口兴建人行过街天桥,仅1983年一年就在动物园门口、东四北大街等地修建了4座。(1983年12月30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四座人行过街天桥三条人行过街地道年前全部建成》)
这些过街天桥在设计时既考虑到桥体的坚固实用,又注意到了与附近建筑物协调,更重要的是改善了交通拥挤状况。比如动物园门前原来交通秩序混乱,马路上人车争道拥挤不堪,行人过马路很不安全。东西两座过街天桥落成后,每小时人流通过量可达3.2万人次,机动车、自行车、行人各行其道,互不影响。(1985年10月3日《北京日报》1版,《“六五”投资十八亿市政设施大改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