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街天桥是怎么兴起的 (2)

过街天桥是怎么兴起的 (2)

摘要:伴随着东单路口两座过街天桥的改造进入尾声,过街天桥走进市民的怀旧视野。北京当时是如何想起来在空中架桥的?

2 二环路架天桥取消红绿灯

一座座过街天桥,犹如彩虹飞架。到1987年,北京共修建了9座人行过街天桥,这些桥都很有特点。(1987年10月1日《北京日报》3版,《北京的过街天桥和地道》)

东单、西单、崇文门外大街和动物园门前等处的人行过街天桥,呈“一”字形横跨在街道之上,天桥两端一般都是“人”字形,两端叉开,台阶高矮适度,两侧还有扶手栏杆;桥上桥面宽阔,设有齐腰护栏;台阶和桥面,大都铺垒了当时的新型材料,行人踏上去既有弹性,又没有噪音。

在那时候的人行过街天桥中,最长的要数西三旗飞架在京昌公路上的那座。它长达50多米,是首都人行过街桥的“老大哥”。

除了“老大哥”,还有个“小弟弟”——菜市口的人行过街天桥。当年,菜市口是个“丁”字路口,根据这个特点,这处建的人行过街天桥别具一格,呈“冂”形。南面的行人,如果去东北角的菜市口商场或西北角的上海餐厅,上天桥之后,可分别从东北角或西北角下去;横过南北向的街,也可通过天桥。可以说,这座天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1992年,二环路改建工程打响。当年9月,二环路上新建成5座立交桥和7座人行过街天桥,全程33公里的二环路取消了所有的红绿灯,成为一条快速路。本报1992年10月3日3版文章《北京街头看新桥》这样形容:二环路的过街天桥风格各异,色彩明快。阜成门过街天桥成了二环线上一大景观,红色桥面,金黄色栏杆,曲拱式造型,横跨在熙来攘往的大街上,如“长虹卧波”……

3 “缺胳膊断腿”的麻烦

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已先后建成了近70座人行过街天桥,每一座过街天桥的造价约在300万元左右。考虑到残疾人和自行车过街不方便,市政设计部门还设计了无障碍过街天桥,在相当程度上起到了减少交通事故和缓解机动车拥堵等问题。(1995年5月19日《北京日报》2版,《人行过街桥为何不能充分利用》)

不过,也有一些过街天桥给行人带来了麻烦。

1997年1月18日,本报2版刊发读者来信《有上无下过街桥缺“腿” 越障绕行过街人无奈》,反映位于39路公共汽车天坛体育场站的人行过街天桥有上无下,建成多半年仍无法使用,给附近居民出行造成不便。本报记者调查后发现,这座过街桥形同虚设,附近居民和中学生常翻越栏杆,交通事故时有发生。而且,由于银行、商店、农贸市场等服务设施都在马路对过,半公里以外的另一座过街桥成了必经之路。记者掐表计算从这座单“腿”桥走到那座桥过街,然后再绕到马路对过单“腿”桥的另一端,需要用17分钟,如果雪天路滑,行路难更可想而知。

过街天桥“缺胳膊断腿”的事还在双榆树地区发生过。1997年9月6日,本报2版刊发读者来信《断桥一年多 修复无音讯》,反映了位于西北三环路边的一座过街天桥因地基下沉造成桥裂,被有关部门吊走了梯道的下行部分,一年多过去却不见修复,附近居民上下班只能绕道而行。

这些问题经本报报道后,相关部门立即督促整改,很快,问题得到解决。

1999年,伴随着三环路道路改造,三环路上的23座过街天桥进行了一次“大手术”。这次三环道路改造包括:改造大学生体育馆、北太平庄等人行过街天桥23座;在北工大计算机学院南新建过街天桥1座等。

实际上,过街天桥的改造主要是帮天桥“加腿”,也就是在桥下加设两条梯道,同时在主路与辅路的隔离带上新建公交站台。这样,公共汽车在快速路上行驶,可直接在主路边靠站,行人即通过新梯道,在隔离带上直接上下车,从而解决了公共汽车进出站穿行于辅路之间造成的自行车、公交车、行人混杂局面,提高了公共汽车的运行效率。(1999年4月16日《北京日报》1版,《三环路天桥“加腿”》)

那会儿,三环路、二环路都进行了这种提速改造,把城市干道的公交专用线路连成网络,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地面公交系统和快速道路系统,运营速度由原来每小时10余公里提高到了25公里。(1999年7月2日《北京日报》1版,《三环路快起来》)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