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关于建立全面开放战略格局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中国在外交上采取了“一边倒”的政策,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是当时国内外条件所决定的。美国和西方主要国家对中国采取封锁、压制和敌视的政策,只有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积极支持刚成立的新中国。但即使在实行“一边倒”政策时期,毛泽东也一再强调不能丧失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不能盲目照搬外国的政策和经验,而应该独立自主地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去处理问题和制定政策。
新中国遵循毛泽东提出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同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不仅坚持独立自主,而且不干涉别国内政。正因为依靠毛泽东提出的独立自主思想,新中国正确处理了国家间和政党间的关系,因而赢得了世界各国和各国党以及人民的信任,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这些都为以后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是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一贯的指导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极为重视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学习外国的经验。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专门谈到要正确处理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毛泽东主张,应该把自力更生与学习外国长处、本国实际与外国的经验辩证地结合起来。正是由于在实践中坚持和遵循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这一方针,新中国打破了帝国主义国家的长期封锁,捍卫了国家的独立与主权,依靠自己的力量逐步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这一指导思想未能得到坚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概括和发展。首先,他指出:“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5](p.64)其次,邓小平根据世界局势的变化,顺应时代潮流,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5](p.64)、“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5](p.78),指明了中国一定要面向世界的发展方向。再次,鉴于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确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邓小平指出“没有对外开放政策这一着,翻两番困难,翻两番之后再前进更困难”,[5](p.90)指明了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符合中国国情并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吸收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验(包括资金),才能加速中国的建设。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逐步形成了由沿海到内地,从东部到中部、西部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多渠道的全面开放的格局。
邓小平在不断的实践中把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提出的对外开放思想是对毛泽东有关思想主张的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发展过程及实践证明,独立自主必须同对外开放相结合,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要在对外开放中增强中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使毛泽东独立自主原则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邓小平在总结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正确思想,少走了弯路,并勇于创新,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加快了中国社会前进的步伐。
(作者为:管理学博士,研究员,当代中国研究所)
[ 参 引 文 献 ]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13页
[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03页。
[3]《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45页。
[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2页。
[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6]《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38页。
[7]《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67、757页。
[8]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810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