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建民:加快学术评价事业的发展步伐

汤建民:加快学术评价事业的发展步伐

作为学术领域中一项“定标准、立规矩、树导向”的工作,学术评价事业已成为学术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科研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何准确把握我国的学术评价事业所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并适时正确地调整策略,对于不断加快自身发展并更加有效地推动我国学术事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新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学术评价事业随着学术事业的发展而发展。当前,我国的学术评价事业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同时也面对着诸多新的挑战。

第一,学术评价所面临的需求越来越高。学术评价包括学者评价、机构评价、期刊评价、图书评价、项目评价、论文评价等多个方面。近年来,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质量不断提高,学术领域中各种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必然对学术评价事业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同时也为学术评价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就要求学术评价事业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时代特征,深刻洞察世界范围内学术发展的趋势,不断地适应评价对象的扩大并满足学术领域所提出的新需求,从而对我国各项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有所贡献。

第二,学术评价的标准需要更加科学化。学术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中,评价标准的科学化是一个重要而且存在一定难度的问题。比如,仅就大学评价领域而言,由于各所大学的办学历史、办学环境、办学资源、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等都不完全相同甚至相差甚远,这就决定了要制定出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并不容易。如就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来说,就有重定量还是重定性、重科研还是重教学、重数量还是重质量、重总量还是重人均、重教师还是重学生、重多指标还是重核心指标、重长期数据还是重近期数据、重基础研究还是重实践应用、重本土视角还是重国际视野等多种不同取向需要平衡。另外,还要考虑到各个大学的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定位不同、学科设置不同、国家投资多少不同、所在区域位置不同等各种具体差异如何处理的问题。所以,依靠学术共同体的智慧来制定学术评价的标准,也是一个在评价时需要面对的挑战。

第三,评价的方法需要更加专业化。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学合作规模日趋扩大的今天,学术领域内的评价对象大都是复杂的。如近年来新出现的全球智库评价、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评价等,这些都要求评价者必须借助于知识、概念、测量、计算和逻辑推理而进行评价,必须借助科学方法基于系统权威的数据进行专业化的评价,而不能再简单依靠主观经验去评价。又比如近年来ESI排名、H指数、Nature指数等被国内学术界广泛使用,也源于这些评价方法的专业化。

第四,需要站在新的高度认识学术评价事业的地位和作用。学术评价在推动学术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包括判断作用、预测作用、选择作用、导向作用、诊断作用、激励作用、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等。我们对学术评价事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能一直停止在一种相对静止甚至是僵化的状态。事实上,学术评价不仅具有定位定向的学术管理功能,而且它自身也可以发展成为一种产业甚至是一种具有话语权的产业。比如科睿唯安(前身为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等公司就一直主导着全世界学术评价的发展方向,以致我国许多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片面化地以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为荣,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出现了“研究者支付大量版面费以发表论文,图书馆又要支出大量经费购买国外电子期刊数据库”的不正常现象。因此,学术评价领域事实上也存在着激烈的评价权争夺问题。这也是一个关乎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问题。

加快学术评价事业发展的策略

我国各学科领域的发展,离不开学术评价事业的同步发展。加快学术评价事业的发展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必然要求。笔者认为,就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应当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强学术评价基本理论的研究。相对于如火如荼的学术评价实践,目前我国学术评价基本理论研究已显得相对滞后。这不仅造成我国在学术评价领域一直难以获得强有力的国际话语权,而且还使得各类学术评价实践中的一些负面效应长期不能得到有效消除。比如,在国内学术评价领域中广泛使用的“量化评价”方法,学界就一直褒贬不一。有的学者持基本肯定的态度,认为“量化评价”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性,“有比没有好”。如果不实行量化评价,评价标准的模糊性就会加大,评价过程的主观性、片面性也将随之加大,进而造成评价工作的失范。而有的学者则对“量化评价”持基本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过度强调量化评价的方法会毁了学术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总之,如何更好地发挥学术评价的正向作用,减少其负面影响,一直是学界共同期待解决的问题。但这些问题的解决,在某种程度上都迫切需要首先加强我国学术评价基本理论的研究,从而让理论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

二是进一步鼓励和扶持专业化学术评价机构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团体,是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在我国的学术评价领域,开展实际评价活动的各类机构总数已不算少,而且已有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等机构。但是,总体而言,已有学术评价机构在数量和科研水平方面,以及学术影响力、服务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方面,都远远不能令人满意。所以,进一步加强和提升我国专业化学术评价机构的建设,依旧任重道远。

三是进一步牢固确立分类评价的基本原则。就本质而言,评价其实就是一种比较活动,涉及评价对象与评价对象之间的比较,评价对象的属性与评价标准之间的比较,以判别评价对象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因此,任何一项评价活动,在开展时都必须注意以适当的类别划分为基础,遵循“同类才能相比”的原则。要做好学术评价中的分类评价,一是要有宏观意识和整体意识,比如要重视对学科间大与小、强与弱、快与慢等差异情况的掌握,要重视对各种数据和数据库背景性知识的掌握,要重视对各种科研活动及科研成果发展速度和发展趋势的宏观分析等。二是要在具体工作时进一步重视相对指标的应用,如多使用“占比数据”,以便在原来不能直接对比的两个绝对值之间找到可以对比的基础。

四是进一步从制度层面上加强学术评价活动中信息公开的力度。学术评价主要是一种对学术价值进行评价的学术性活动,要做到完全的客观公正是比较困难的。但也正由于学术评价活动的这种特殊性,就更需要在制度设计上对学术评价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即要出台相关的制度,要求学术评价的组织方必须要将评价的目的、评价的标准、评价的程序、评价的结果、评委的名单和申报材料等尽可能多地以适当的方式予以公开,并将相关的评价资料予以存档,规定保存的最低年限,以此来进一步促进学术评价透明、公开、公平和公正地开展。

(作者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副院长、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