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文:中国古代的天下情怀和世界视野

摘要:张立文教授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了“天下观”,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始终在关注人类命运的话题,这一点早从《尚书》就有了记载。中国讲大同世界、天下为公,而中国古人对当时世界的一些看法,在现在看来仍然是很正确的,比如《礼记•礼运篇》中的一些制度。

9358d109b3de9c82cb4f46e26f81800a19d843b0

张立文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孔子研究院院长

精彩分段视频

中国古人本就有天下的视野,这就是中国的“天下观”,并且对此中国古人有很多精粹的见解,有很高的智慧。《尚书》翻开第一篇就是《尧典》,它里面有一句话,叫做“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中国古代,“邦”就是国的意思,“万邦”就是说万个诸侯国。尧的时候我们不太清楚,传说,夏代的时候有诸侯三千,又传说周代的时候诸侯八百。诸侯国是独立的,自己掌兵权、人事任免权、经济权,但是也听命于周天子。“雍”是和谐的意思,就是说各个国家之间都应该和谐相处。

《周易》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万个国家都很安宁,老百姓安居乐业,不管天道怎么变化,国家政权怎么更替,要“保合太和”。很多人去过故宫,先进去的是什么殿?是太和殿,然后进中和殿,最后一个殿是保和殿。为什么是这三个殿。懂得中国传统文化,就会了解很多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基因。“万国咸宁”,万国安定、安宁、团结,老百姓就乐业,这是中国先人的理想。

中国讲大同世界,讲天下为公。中国古人对当时世界的看法,在现在看来还是很有智慧的。《礼记·礼运》中的中国典章制度,非常完善。比如:“天下为公”的社会制度,这个社会制度不是为私的,如果为私,那就是有违大道至行。“力恶其不出于身也”的劳动工作制度,人们都要尽力,但不是为了自己,要为人民、为社会服务,这里涉及劳动制度。货(财富)不藏于己的经济制度,追求大同世界,财富不是给自己,应该是把创造的财富归社会所有。“选贤与能”的官吏选拔制度。什么样的人才能当官?选贤人,要求贤明之人。光贤还不行,还要有能力。如果没有能力也不行。

中国很了不起,为什么?世界上首先采用文官制度的是中国,通过考试当官。比如朱熹19岁中进士,就到同安当了主簿官。选贤能之士,这是当时的官吏选拔制度。还有“男有分,女有归”的分工制度。这个是一种劳动分工制度。还有,“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泛爱众、兼相爱的原则。不独亲爱自己的亲人和子女,对他者也像爱自己的亲人、子女一样。我们现在很多人还做不到,大同世界的设计是相当完善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劳保、养老制度。“讲信修睦”的人际、社会、国家、国际间关系原则。由此可以看出来,当时中国对于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的设想,其实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还有一点,中国人提倡“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是张载讲的,天下的老百姓、人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万物草木、走兽这些是我的伙伴。一个人如果生活在一个没有草木、没有走兽的地方,这个世界是什么世界?所以,儒家讲仁爱万物,这是重要的一点。我们都是同胞兄弟,可以结成一个共同体。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